热门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动作片
猪排山

猪排山

  • 豆瓣评分:6.6
  • 片长:97 分钟
  • 导演:刘易斯·迈尔斯通
  • 年代:1959
  • 地区:美国
  • 类型:剧情 / 动作 / 战争
  • 语言:英语
  • 编剧:詹姆斯·R·韦布 / S.L.A. Marshall
  • 影片别名:波克卓普峰
  • 更新时间:2018-10-01
  • 上映:1959-05-29
  • 主演:格利高里·派克

《猪排山》电影完整版剧情简介:

朝鲜战争后期的1953年7月当战争各方在进行和平停战谈判时美军为了在谈判桌上增加筹码命令克莱门斯中尉率领美军一个连进攻没有军事价值的255高地他们知道板门店停战谈判可能随时会达成和平协议所以一些士兵不太愿意做无谓牺牲然而克莱门斯中尉认为这是他们的爱国职责在他的指挥下美军在猪排山阵地上与中朝军队进行争夺战甚至进行残酷的肉搏战等到增援部队到达时135人的连队打的就剩下25个人

《猪排山》下载观后评论:

开始看美军连队冲上去的时候,感觉后面有大场面看,后来发现大部分时间用在聊天和联络上;那个想逃跑的黑人士兵很有意思,屡次想开溜,最后大战却留下来了,虽然好像也没出上力,但是起码思想上看着队友一个个地去送,自己再躲也过意不去吧;克莱门斯中尉是比较有主见,有思考的,从一开始就看透了这场小战斗的本质——本身没有意义,就是谈判桌上的筹码;中国的那个广播员最有意思,似乎就是导演在说话一样,句句刺中美军要害;片中志愿军形象还是比较真实的,该撤退撤退,该坚守的坚守,也有投降的,而且服装、装备、战斗方式也比较接近现实,人海战术是不存在的,我们人多,但是不会一窝蜂地去送,而是很聪明的多路包围;总之,对双方的描述都是比较客观的;从战斗的激烈程度,也可以看出我指战官兵的英勇;只不过谈判桌上的形象好像还是被黑了~~

猪排山剧照

真事改编,这个猪排山之战据网传是石岘洞北山之战。背景是53年战争相持阶段,中美双方围绕停火线周边的山头展开的攻防战,中尉派克带队要拿下这个猪排山,他的队伍里有畏战欲逃的黑人兵,有吐槽争荒山无意义的观点,有因为友军探照灯而暴露位置的事故,中方的话,那个全程英语攻心战的广播员出尽了风头,虽然片尾安排了志愿军拿着波波沙反攻的场面,以及谈判中傲慢狂狷志愿军代表,但全片节奏实在放得太慢了,而且演员的动作也慢,近乎在阵地上郊游,战斗过程除了步炮协作、侧翼协作,也没什么可表现的了,这是小题材没做出大立意的失败示范。好莱坞对朝鲜战争似乎也兴趣不足,全片透着一份糊弄跟散漫。

猪排山剧照

猪排山之战据网传是石岘洞北山之战。背景是53年战争相持阶段,中美双方围绕停火线周边的山头展开的攻防战,中尉派克带队要拿下这个猪排山,他的队伍里有畏战欲逃的黑人兵,有吐槽争荒山无意义的观点,有因为友军探照灯而暴露位置的事故,中方的话,那个全程英语攻心战的广播员出尽了风头,虽然片尾安排了志愿军拿着波波沙反攻的场面,以及谈判中傲慢狂狷志愿军代表

战争更多时候是为政治服务的,一岛一城一高地的争夺,除了它本身具有的战术意义,还有其他很多的政治意义,而且早一天拿下意义完全不同,对战局的影响也有很大区别。朝鲜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开始停战谈判时,双方都曾为一个在战术上没有太大意义的高地投入大量兵力反复争夺,完全就是为了看看谁先承受不了这巨大而又“无意义”的牺牲,那么多的人命,斗的却是政治。

这部电影感觉好像不是反战片,感觉好像都是黑双方,没有美化自己,也没有丑化敌人,只是批判了中国罔顾人命,批评美国发动没有意义的战争,但后面说“真因为他们浴血奋战,今天,成千上万的人幸福自由生活着。”还是渲染自己,所以并没有反战思维。故事结构松散,但比我国还有人性化,其实这场战争导演编剧并没有明白对方的重要性,还是用着自己的方式对待。

看看美国视角的板门店协议前夕,跟朝鲜的高地站,中国的上甘岭,确实画风差异很大。美方重点在于我们为何而战,韩方在于突出大背景下小人物的坎坷命运,中方受制于年代背景是那阶级斗争不怕牺牲那一套。美国人视角也存在假大空现象,尤其弄个又念英文又放音乐的志愿军广播员显得脸谱化太严重,只能说描写美军的部分更客观了点吧。

1.这种题材也实在不知道怎样才能拍得“好看”;2.美军影剧里的敌方播音员腔调都是阴阳怪气的;3.87分署里的Meyer警探在片中扮演了派克自己带的2排通讯员,被炸死在掩体里;4.TOH里的Cobb少校在片中扮演了师部公共关系处的军官,上山来拍宣传照片,被派克几句话撵回去了,还是笑得那么憨。

6/10。人物和道具隐喻展现了导演的图像化能力,鸡窝多次出现和碉堡内动惮不得的士兵形成人同畜生般的战争形象,威胁枪毙长官的黑人士兵从黑暗里站起、走出象征灵魂恢复了本来面貌;炮火场面设计考究但重复感很重,结尾美国高层上山援救表现了一种不计战斗成本对人的尊重,在道德高地上飘扬美国自由感。

美国当年拍自己,也把士兵拍得丢了魂一样,很狼狈。很散乱,也没特别突出的进攻战,倒是现实方式的死伤镜头,似乎在对战争的反思。最有趣的是中方的广播员,总是自信满满地对敌宣传。没有价值的山头却在谈判中有一定意义。一定程度讽刺了中国军队枉顾人命。最后喷火枪和对沙袋防御,支援部队,简直意淫

我爹一直念叨的美国视角朝鲜战争片。评分这么低是不是因为中国人民感情上无法接受对志愿军的魔鬼化呈现。战争过程和细节拍的相当扎实,尤其是人数如何一个个减少和幸存人员如何筋疲力竭(派克最后那生无可恋的脸),与上级的沟通和双方的谈判更是不断增强整场战役的存在主义意味。共军播音员23333

拍出过《西线无战事》的刘易斯怎么又能拍出这样一部没有人物的战争片?就算是那些对战争必要性的思考也不及西线中的蝴蝶一场来得震撼。幸而《猪排山》终究不会是《上甘岭》,所有在战场前线的战士们都只能奋勇杀敌,但刘易斯没有剥夺他们作为人对这场无意义战争的思考。男神简直就是战场上的一道光!

美国版的上甘岭,虽然有人考证确切的地点是石岘洞北山。对志愿军的描写比棒子片强,不过仍旧没跑出美国人对亚洲士兵的理解:英勇但缺乏个人能动性(主要来源是太平洋战争时的日本人)。与我们同时期的影片描写的不同,美国人同样具备自我牺牲和视死如归的精神,源自其个人英雄主义,尽管与我们不同。

50年代美国拍的战争片 感觉比同时代中国人拍的战争片要人性化一些 朝鲜战争时美军就穿有防弹衣了! 其中有关猪排山剧中是这样形容的:中国人为什么要选择这座山,因为他们和我们一样知道这座山毫无意义,正因为毫无价值,它才有价值,想看看对方是否也能承受毫无意义的牺牲。

资源来自于互联网资源,虽提供完整版全集但不参与影片上传于录制,不承担任何由于内容的合法性及健康性所引起的争议和法律责任。 欢迎大家对网站内容侵犯版权等不合法和不健康行为进行监督和举报。

Copyright © 2008-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