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托日记》下载地址
- 磁力摩托日记[中文字幕].THE.MOTORCYCLE.DIARIES.2004.1080P.AAC2.0.H.264 (3.48GB)
- 磁力摩托日记[简繁英字幕].THE.MOTORCYCLE.DIARIES.2004.1080P.蓝光.X265.10BIT.DTS (6.02GB)
- 磁力摩托日记[简繁英字幕].THE.MOTORCYCLE.DIARIES.2004.1080P.蓝光.X264.DTS (9.04GB)
- 磁力摩托日记[简繁英字幕].THE.MOTORCYCLE.DIARIES.2004.蓝光.1080P.DTS-HD.MA5.1.X265.10BIT (8.67GB)
- 磁力摩托日记[西班牙语中英字幕].THE.MOTORCYCLE.DIARIES.2004.蓝光.1080P.DTS-HD.MA5.1.X265.10BIT (8.67GB)
- 磁力摩托日记[中文字幕].DIARIOS.DE.MOTOCICLETA.2004.4K高清.H265.AAC (3.75GB)
- 磁力摩托日记(国语).DIARIOS.DE.MOTOCICLETA.2004.BD-MP4原创翻译中西双语字幕V2.MP4
- 磁力DIARIOS.DE.MOTOCICLETA.2004.摩托日记.中西双语字幕.国西音轨.HR-HDTV.AC3.1024X576.X264制作V2.MKV
- 磁力摩托日记.DIARIOS.DE.MOTOCICLETA.2004.BD-MP4原创翻译中西双语字幕V2.MP4
- 磁力1280P.摩托日记.720P.片源.[7.92G]
- 电驴摩托日记.DIARIOS.DE.MOTOCICLETA.2004.BD-MP4原创翻译中西双语字幕V2.MP4 (720.95MB)
- 电驴DIARIOS.DE.MOTOCICLETA.2004.摩托日记.中西双语字幕.国西音轨.HR-HDTV.AC3.1024X576.X264制作V2.MKV (2.26GB)
- 电驴摩托日记(国语).DIARIOS.DE.MOTOCICLETA.2004.BD-MP4原创翻译中西双语字幕V2.MP4 (720.92MB)
- 电驴摩托日记.BDRIP.国西双鱼.中西双字.MKV (2.26GB)
《摩托日记》电影完整版剧情简介:
导演: 沃尔特·塞勒斯 编剧: Jose Rivera 主演: 盖尔·加西亚·贝纳尔 / 罗德里格·德拉·塞纳 / 梅赛黛斯·莫朗 / Jean Pierre Noher / Lucas Oro 类型: 冒险 / 传记 / 剧情 制片国家/地区: 阿根廷 / 美国 / 智利 / 秘鲁 / 巴西 / 英国 / 德国 / 法国 语言: 奇楚亚语 / 西班牙语 上映日期: 2004-02-06 片长: 126 分钟 又名: 哲古华拉少年日记 / 骑士日记 / 革命前夕的摩托车日记 / 机车环游日记 / The Motorcycle Diaries 半梦半醒的人生的剧情简介 · · · · · · 青年学生维利•维金斯(Wiley Wiggins 饰)童年时曾从小伙伴那里得到这样一个预言:“梦即命运”。长大后,他在恍恍惚惚间来到了一座陌生的城市。维利走街串巷,经历各种各样的神奇体验,仿佛穿梭于不同的梦中。在此期间,他还遇到了各色人等:从开着船形汽车的司机到大学教授,从性感的金发美女到癫狂的眼睛男,从引火自焚的金发男子再到留着雷鬼头的四人团体……每个人都喋喋不休,谈论着人生、理想和哲学。而维利不发一言,俨然一个极具耐心的聆听者。 本片由导演兼编剧理查德•林克莱特(Richard Linklater)采用DV真人拍摄,并用软件将其“动画化”。导演史蒂文•索德伯格(Steven Soderbergh)亦在片中出现。 摩托日记的获奖情况 · · · · · · ( 全部 ) 2005年奥斯卡(美国电影学院奖) 最佳原创歌曲Jorge Drexler 2004年戛纳电影节 François Chalais Award沃尔特·塞勒斯 2004年戛纳电影节 普通评审团奖沃尔特·塞勒斯
《摩托日记》下载观后评论:
看完第一个感觉,一部拉美介绍风土人情片。摩托没到一个地方,每一个坐标我都疯狂截图,然后想着,未来有机会一定要去个遍(其实没有,拉美我的唯一朝圣地只有乌斯怀亚),不说感受一把格瓦拉当年的豪情,就假装重回拍摄年体验一下就行。对未知保持好奇与激情,对故土永远深爱与怀念,是我看完后第二感受。“亲爱的母亲,穿越边境的时候,每个时刻仿佛被分割成两半,为离开老地方而感伤犹豫,又为踏上新土地而激情澎湃”。想起刚到西安那会,对周围挺好奇,常常脑子里乱七八糟点子一出,就从床上蹦起来开辆共享单车打开导航一个人出去玩,从南郊继续向南,路过不知道什么偏僻的村子,感觉有点害怕就打通朋友电话继续骑,一直到一个还不错的目的地,歇一会又返程,妙不可言。谁生来没做过改变世界的梦呢?走在路上,不一定能改变世界,但一定会改变自己。
旅途上,想像不到的事皆是常態。摩托日記裡的摩托還不到電影的一半就沒了,想想他倆騎著車摔了一次又一次,好像所有跟青春有關的都應該如此堅韌,直到無可復原的地步。南美旅行就是讓他們心靈重建的開始。他們意識到權力結構帶給人民的影響;相遇的人民善良且堅毅,卻無法在土地上安身立命;一路上花不得的十五美元就贈給那對辛苦的夫婦;最後來到了痲瘋病區,他們不戴手套,和病人談笑握手,一條河,隔離了健康的人和病人。最後,在切格瓦拉生日的當天,他游了過去。那個有哮喘的男孩,他看見改變的可能或許正來自他的無欺與正直。有段場景,教授問:我的小說作品怎麼樣啊?旁邊小夥伴當然拉雜地說了些好聽話,畢竟吃人家住人家還受到別人照顧,婉轉話再怎麼也得說。切格瓦拉卻不,說:您應該去做您更擅長的事。旅行又美又累,因為無時無刻都在接受可能
不只是摩托也不只是日记。渐入佳境。诗与远方背后往往是累与不堪。前半段就是两位青年折腾冒险之旅,破烂的摩托,和小女友的短暂爱慕与告别。坑蒙吃住,解决了两样最基本的东西外便继续前行。成为了报纸故事与融入当地民众的欢乐。转折刻画得很棒,青少年的命运转折点。正如那位老者医生所说的“我从你们眼里看到了满满的理想主义,但是却也有许多的疑惑,你们前往圣保罗或许能够找到属于你们得答案”。悲悯与关心怜爱,注视到了角落中的人。被分裂的美洲引起了这么多人的无家可归与隔岸治疗。即使哮踹,也不阻挡他用心中的念想游过隔阂(河)的两岸。这只是两位年轻人在某个时间点的兼职,共同分享着理想与追求。旅行升华不再旅行本身,而且历经的事与更多角度的观察这个世界,正派与直言不讳油然而生,因为他的理想就是真实与共情面对。后半段很棒。
计划:4个月内完成8000公里路程;方式,随性;目标,探索整个美洲大陆;装备,万能者,39年诺顿500;驾驶员,阿尔贝托格拉纳多29岁胖子好友兼生物化学家自称流浪的科学家梦想,三十岁时完成旅行;副驾驶,我,埃内斯托格瓦拉德拉塞尔纳也叫fuser(火塞)23岁;我们的共同点,不安分的心;;妈妈,布宜诺斯艾利斯已经远去,同样远去的还有那糟糕的生活,和催眠的学术演讲。我们很高兴远离了所谓的文明,更加亲近土地;穿越边境时,迷失的是什么?为离去老地方而犹豫?同时为前往新地方而激情澎湃;这不是什么伟大事迹,只是两个鲜活的生命在某一时间的交汇,共享一份理想和追求;yoyanosoyyo(我不再是我自己了),至少我的内心不是从前的内心了;今年,我和出发时的格瓦拉一样,23岁,年轻,且,还没找到方向;
还没看完就忍不住吐槽一番了,这与其是在讲切格瓦拉,不如是在讲艾尔贝托吧,总之切格瓦拉刻画的极不成功!第一,演员本身演技太垃圾;第二,切格瓦拉并非圣人,没必要把原本旅行中不好的那一面删去。搞的好像他原本很高尚,旅行后更高尚了,天天都是这种造神电影,有意思吗?他确实是因为这场旅行走上共产主义革命道路的,但是在这场旅行中,他也骗过人也干过一些坏事,甚至还很卑劣。我们喜欢切格瓦拉,不是因为他很完美,而是他是革命家中最像人的!他也对性感兴趣,为了旅途中的餐宿而招摇撞骗,他也是资本家阶级家庭出身,认为钱和享乐是一切的价值,但是最终他通过一场史诗级旅行洗涤了这些不好的污渍,成为了一个为美洲人民从压迫中解放出来而死不足惜的革命家。还有大量史实性的错误。总之对了解切甚多的我来说,这就是一部烂片。
“...es un trozo de dos vidas tomado en un momento en que cursaron juntas un determinado trecho, con identidades y conjunciones de sueños. ¿Fue nuestra visión demasiado estrecha, demasiado parcial, demasiado apresurada? ¿Fueron nuestras conclusiones demasiado rígidas? ... Yo, ya no soy yo. Por lo menos no soy el mismo yo interior.”
我感谢自己,在我尚且年轻的时候依然还“在路上”,我想要去更多的地方,见更多的人。在二十多岁的年纪,如果没有一次为了理想而疯狂的举动,每天都是蝇营狗苟,为工作而烦心,为车子房子而操心,为婚姻而焦虑,这种一眼就看到老的生活,我并不是十分向往,我渴望流浪。一次远程旅行,改变了格瓦拉的生命走向,也催生出了一位不断激励后人的理想主义者。我理解格瓦拉的孤独,在旅途中,他看见了众生皆苦,看见了虚伪的国家并没有给苦难的人们带来幸福,而是带给他们无尽的苦难,这些一个个活生生的人,这些一件件不公平的事,引发了格瓦拉的思考,也改变了格瓦拉的人生理想。他真诚而又执着,敢于挑战,就像独自一人泅渡一条宽阔的河流,他要与苦难的人们在一起,为了他们的幸福而努力,就算与全世界对抗!
不太满意,根本没有提到帝国主义列强尤其是美国对拉丁美洲原始经济的破坏与掠夺,探访智利矿井那一节切在原著里很认真地对美国资本的入侵进行了批判,这是他政治觉醒的一大动因,不应该为了迎合市场把这一段抹去,整部电影的调子是小资老九式的伤春悲秋,严重偏离了切的原著,切这个人作为一个共产主义者,能力不足路线有误确是事实,但他毕竟还是和那些惯于自我感动的小资有本质区别的,整部影片里完全看不到切的政治觉醒,也看不到对帝国主义垄断资本的批判(哪怕稍微提一下都好),很让人失望,电影这样拍,实在是有悖于切的本意,很不应该,没有索德伯格的切格瓦拉传拍的好,亮点是配乐,风情很足,非常好听。
7.5/10 本片导演沃尔特·塞勒斯曾来中国拍了一部关于贾科长的纪录片《汾阳小子贾樟柯》,对贾导算得上推崇备至。这部《摩托日记》根据真实故事改编,讲诉了青年切·格瓦拉与好友穿越南美洲大陆的奇妙旅程,让其脱胎换骨改变思想的一次游历。热血青年、悲天悯人,内心炙热的火苗在满目疮痍的所见所闻里逐渐燃烧。影片末尾处游泳横渡亚马逊河的举动是一种象征、一份憧憬。整部电影中规中矩,用公路片的轻松手法来诠释是为加分。沃尔特与贾樟柯的相同之处便是,同样热衷讲诉大时代下芸芸众生的命运改变、造化弄人。
电影有几个细节很打动我:第一,切格瓦拉不带手套与麻风病人握手;第二,麻风病女孩不愿去动手术,认为活着是一种折磨,切格瓦拉共情性地给予她回应:是的,活着是很痛苦,但是要咬紧牙关活下去,把死亡踩在脚下。第三,为麻风病女孩动手术时,温柔地看着她的眼睛,给予她安抚。第四,生日那天深夜一个人游到河对岸的麻风病村,与每一个麻风病人拥抱。(如果我对南美洲的历史有一定的了解的话,我可能会更能理解切格瓦拉内心世界的转变,归根结底还是要多读书多了解不同的事物与视角~(ง •̀_•́)ง)
(Art11观影)格瓦拉的旅伴简直是穷游界的典范了,山穷水尽的时候脸皮厚才能生存。格瓦拉属于意志顽强型的,摩托车报废,没有放弃旅行的念头,只想着一条路走到底;游泳渡河时,不知道后果如何,还是勇往直前。这些品质也促成了他后来的行动。“怎么会对一个未曾去过的世界感到怀念呢?”旅行的魅力在于不期而遇,新的事物构成新的世界观,于是旅行过后,我已经不是原来那个我。
看书有点看不下去了,看电影补充点拉美风情再继续嗑。改编的挺棒,火塞从开始青涩天真少年,到后面慢慢坚定的眼神。我相信这应该是后来成为“切”生命中很浓重的一笔因素。一张地图一辆摩托车两个人,在路上、搭车、了解当地人并适当提供帮助、通过看世界了解自己,这才是最早那一批“在路上”真正的意义啊。热泪盈眶,为胖子、为火塞、为我自己。
所有类型片中,公路片大概是最像人生的,不论平淡幸福还是艰难险阻,总在不停地相遇,不停地告别。切格瓦拉身上有所有理想主义青年的优点:坦诚,勇敢,仁爱。可大多数青年都在23岁到30岁这段时间里不断受锤,然后像格兰纳多一样,选择一份稳定的工作、组建家庭。看到镜子里时年21岁,还在把对未来的迷茫消解到享乐中的自己,无比羞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