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洛弗档案》下载地址
- 磁力科洛弗档案[HDR+杜比视界双版本][简繁英字幕].CLOVERFIELD.2008.『4K蓝光UHD』.REMUX.HEVC.DV.TRUEHD.5.1 (49.59 GB)
- 磁力CLOVERFIELD.2008.科洛弗档案.双语字幕.HR-HDTV.1024X576.AC3.X264制作.MKV
- 磁力1280P.科洛弗档案.蓝光720P[7.90G]
- 电驴科洛弗档案.CLOVERFIELD.2008.1080P.BLURAY.X264.AC3-HDCHINA (7.95GB)
- 电驴科洛弗档案.CLOVERFIELD.2008.BLURAY.720P.X264.AC3-CMCT.MKV (2.19GB)
- 电驴CLOVERFIELD.2008.科洛弗档案.双语字幕.HR-HDTV.1024X576.AC3.X264制作.MKV (1.44GB)
- 电驴科洛弗档案.CLOVERFIELD.2008.BD720P.高清中英双字.MKV (2.10GB)
《科洛弗档案》电影完整版剧情简介:
《科洛弗档案》下载观后评论:
二更,加一星对不起,我错了,这片子的定位就是ARG,08年就开始玩这个概念,很先锋和《女巫布莱尔》《第九区》《死亡录像》都是伪纪录恐怖片史上不可不提的代表作,可能是片子是十几年前拍的缘故,给我的感觉就是一部VR游戏通关实况,有设定好的路线,不得不做的任务,性格鲜明的NPC,偶尔出现的打怪环节。不得不吐槽,角色太NPC了(男友死了,女二居然誓死追随男友哥哥/无时无刻都在录像的摄影小哥,即使为毫不相干的人送死也要录像/突然出现救主角,又突然消失不管的美国军队) 槽点太多了,就像是在玩第一视角的生化危机。所以,到头来,摄影机才是唯一本体,片尾应该打一行字——“索尼大法好”
在《科洛佛档案》中,所使用的摄影机是置于第一人称(人眼)之外的摄影机(在电影中),具备第123人称,你我他的视角设置哈德手持着摄影机伪纪录片式记下了主角罗伯的拯救,逃亡历程。摄影机是客观的,见证一次灾难,拍摄者可以是哈德或者萝伯。摄影是主观的,讲述萝伯一路的遭遇,客观的呈现。在拍摄高度上。摄影机时而在人正常高度,时而在地上,时而在桌子上。随着事态的发展掌控焦距,主观的自由变化着焦距为叙事打造,运动的画面里。,具有抖动的手持镜头。彰显真实的空间,打造氛围。在这里,事情的发展是观众的吸引者,反而摄影机成了电影中人物的摄影机。在结尾怪兽就在眼前,留下的是主角的感情线了。
对这种伪纪录片不大感冒,尤其是这几年类似的手法越来越多,一拥而上,已没有新意。联想到几个新闻:2012年,韩国一青年悬梁自尽,她妹妹发现后,第一件事不是营救或者把哥放下来,而是拍照上传到社交网络,说我哥自杀了。第二件事是一司机出了车祸以后,玻璃碎了一地,现场一片狼藉。满脸是血的他,先来摆几个姿势,拍个自拍上传到朋友圈。第三件是前几天有什么人在山上遇险,营救人员来了,惊魂未定之余,他赶紧一路自拍。这都是发生在我们周围的事实。随着移动通讯和社交网络的日益发达,连吃个饭都要众人用“开光”方可进食的今天,当灾难真的发生了,你是先逃命还是先拍照?
手持DV拍摄营造出的[伪]纪录片感与影片之外成功的病毒营销打通了横亘于影像与观看者之间的体验阻隔,既在感官层面提供了绝佳的沉浸感,同时作为多媒介的互文本(intertexts)交织构建起“科洛弗世界”雏形。那时候的JJA还是个真geek,想法多多创造力一流,对intertextuality的运用堪称惊艳,监督设计的怪兽形象也宅气满满(甚至一定程度影响了陀螺在《环太平洋》中对Otachi的构思),毫无如今之媚态。马特·里弗斯作为导演则展现了自己杰出的调度能力,为后世的怪兽主题mockumentary树立了一个很好的范例。
虽然第一视角看久了不是很舒服,但是不影响这部片子节奏紧张、引人入胜的效果,估计很多人对男主这么执着于找爱人有意见,放过了两次可以直接离开的机会,最终也没有获救,但对于他而言,即使是死他也要去见她,而且他确实也没有让同伴强行跟随他,人物性格塑造得也还挺丰满的,尤其是扛了大半部摄影机的Hud,虽然整个故事的情节是没有什么复杂度,主要就是引入怪物和男主找女朋友这两条,但过程设计得让人很有代入感,所以整体可看性还是比较强的,希望第二季放弃伪纪录片的方式,采用多方视角去讲这个故事,这个设定还是挺喜欢的,比较适合拍成长篇美剧
1.镜头晃动稍微严重了一点,但是符合剧情要求而且比那些只会乱晃的同类型电影强了不少2.在“我好歹是部电影怎么说镜头拍的也不能太难看”和“我是伪纪录片啊必须搞的像一个人一直扛着摄像机乱跑不然违和感太强了”之间平衡把握的不错3.最近补的这些伪纪录片里面只有这部和巴黎地下墓穴有足够的临场感,也就是说有拍成伪纪录片的必要4.也是最接近大片感觉的同类型电影5.角色塑造和故事也ok(这个类型电影的标准)6.怪物设计的太垃圾了7.偶尔有不合时宜的段子
在B站看完。全程通过手持DV拍摄的伪纪录片形式在如今早已算不上卖点,但本片不将其作为炫技卖点而是作为内容真实性的佐证则相当成功。第一视角不再仅止于廉价眩晕感与jump scare,真正最大化了观众的浸入体验,以及人类共通的、对未知的恐惧。特效的存在感被降至最低,一晃而过的镜头反而让恐怖画面得以留下令人心有余悸的残影。那种不确定自己到底看见了什么的紧张情绪极其微妙却无比深刻强烈。对片中怪兽的详细介绍可参见。
伪纪录片式的灾难片,有些镜头设计很精巧,可惜特效普普通通,一到白天就全露馅了。情节紧凑但巧合太多,变相告诫我们逃难的时候别他妈拍拍拍,不然你就算坐上直升机都会被怪物一口咬下来。遗憾的是导演在灾难片的外壳里塞进了渣男认清本心大胆追爱的情感内核,因此影片的前十五分钟都是废片,建议从20分钟开始看起。最后,希望某些影迷不要看到巨型触手怪就说是克苏鲁,这玩意和克苏鲁没半毛钱关系,就是个小人物视角的怪兽灾难片而已。
三星半伪纪录片的拍摄形式,晃动的镜头,加上忽明忽暗的画面,确实很有真实感。整个过程就感觉真的和画面中的人经历了他们正在经历的一样。派对中,事情突然就发生了,震动的街道、飞来的火球、耳边的呼啸声、嘈乱恐慌的人群、整个城市中游荡中莫名的巨大怪物、军队与其交火、男主四人在这灾祸笼罩的城市中寻找伙伴,最后貌似男主和女朋友都死了!?我想吐槽的是,前面剧情啰嗦了18分钟才进入正题,真的有点儿不耐烦了
创新拍摄方法想法值得褒奖,但是实在观感不佳,导演希望人们能有更多代入感我可以理解,但是镜头从头晃到尾我到最后也没看清怪物到底啥样。故事就是最最最传统的美国怪物片,甚至连怪物是什么,怎么来的都没讲清楚,结局也不可知。新拍摄方式没有带来更多代入感,只是一次比一次晕,还牺牲了科幻片的大场面,伪纪录片的模式的确不太适合这种片子。这要是带着3D眼睛看下来,估计电影没完电影院洗手间就爆满了。
二刷留念,记得第一次看还是2012年12月,用的手机,远没有32寸的电视来得震撼,但临场感也很强了。开始剧透。罗柏开着party唱着歌,突然曼哈顿就被怪物给袭击了。逃到布鲁克林大桥想过但塌了,接到前女友电话,决定回去救人。穿过街道,地铁,爬上倒塌的楼,终于救出来登上飞机准备逃离,又被怪物击落,勉强逃生。军方轰炸怪物,整个地区被殃及。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互道我爱你。
开始的时候觉得拿精致的高端数码摄影机假装consumer camera简直不能忍,home movie也拍的好傻,但越到后面越觉得堪称经典,因为一切围绕着视角展开!从触角惊鸿一瞥,再到电视台镜头,航拍镜头,高处镜头,直升机的宏观,再到最后的被咬的超近景,是对影像的证据性的完美反思,911坠楼影像被多少次重复播放研究,一种个人记录化为官方的奇妙转变。非常美妙。
电影是看完了,和我想得完全不一样,之前看到一部电影叫科洛佛悖论,科洛佛到底是什么?现在也不知道,我以为这部电影会讲,自然灾害之类的,很多年过去,冰风暴 ,大海啸,地震,没想到讲的就是怪兽故事,目击者实录,还没个结尾,就是上帝视角看录像,但还算精彩吧。我以为拿相机的胖子和梦中情人会发生点什么,什么也没有,都死了。确实有点失望。小视角看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