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月的暑期日记》下载地址
《明月的暑期日记》电影完整版剧情简介:
主演:陈晓轩 / 方嘉怡
导演:曾赠
语言:益阳方言 / 汉语普通话
地区: 中国大陆
编剧:曾赠
类型:剧情 / 短片
上映时间:2014-06-12 (北京电影学院)
别名:Summer Secret
用户标签:短片,中国,2014,毕业作品,成长,曾赠,大陆,独立电影
片长:25分钟
imdb编号:
丧父的12岁小女孩明月,在暑假里由于怀疑和嫉妒,将妈妈的情人推入水中疑似死亡后,迎来了人生的初潮。但是这一切,在她云淡风轻的应试化暑假日记作业,灿烂童年式的描述中结束了。影片表达的是一个小女孩成长的孤独和羞耻,同时也刻画了人在面对体制时的自我分裂和粉饰太平。
《明月的暑期日记》有一种独特的诗意。 大量隐喻符号和主观化音响效果的使用,为电影语言留出了极大的阐释空间。影片用最丰富和敏感的触觉,为观众呈现了一段孤独而羞耻的成长岁月。明月直视镜头的同时也撕裂了伪善的谎言:我们忽视他人的痛苦并不是不知情,而是人性中根深蒂固的冷漠早就决定了,真相对谁而言都是沉重的负担。
《明月的暑期日记》下载观后评论:
她已经披着假象的人皮面具,歇斯底里过后是巨大的无声沉默,被埋没了感情上的支离破碎。她赤裸贫瘠匮乏,开始缺乏幻想与白日梦,因为内心要冷静、透彻、庄严、肃穆她知道如何用爱人的语调来取悦伦理道德,让他们站在最高点以爱的名义对她为所欲为。那些让人心烦意乱、阴郁不安的人设定着焦虑的界限,窃喜着美滋滋的享用珍馐美食。痛苦可以被曲解,来这人世间走一遭,小时候被老师父母亲人掌控着,因为我们说话一点都不具有美感,一直追求优雅美丽动人。成熟后自尊心和适应力很快就掩盖了童年的不幸,从来如此,要体面不要受辱。与规章对抗,伤害了他们的天主教义、自我主义,我们彼此被彼此伤害,离开了那样的困惑之境却会马上觉得自己一无是处,是个恐怖分子。我们压抑着充沛的感情,马上就要变得瘫痪、无知,不蜕皮就滚一趟猪油、烧成通红通红的火钳。
7.5 只要不搞奇观隐喻和无痛呻吟(或许的确有痛,但是没有那个能使人共情的表达能力)的毕摄就已经算比较好的了。能再锦上添花,今晚看的三个短片里这个确实比另两个要高明不少。女主角选的真好,好看也有戏,开始觉得冒出方言的部分突兀,后面原来也是有设计的。配乐真的比另两部好太多其实是一个反向《老兽》的故事,所以看到中后段觉得特别好,结尾被大家称为神来之笔的超现实片段反而破坏了前面的整体美感,作为导演的风格尝试,自然有人喜欢有人讨厌,不过这段超现实拍的的确可以。对于孩子视角的处理和《冬冬》一比较就知道年轻导演的确是差火候的如果能做成一个欲望的和解就更好了,真是没看到过任何一部对长辈欲望的宽恕,难道大家都还是“为老不尊”那一套?相比于其他想当然的情节,这个超现实处理也可以称之为一种讨巧的手段
难得一见的佳作,虽然只是个短片,但丝毫不逊于《路边野餐》,对得起北京电影学院的头衔。由两本截然不同的日记来展开叙事,影像的色调、情绪的营造、氛围的渲染、细节的把控、都有着高超的水准,着实让人眼前一亮,不自觉把观众拉进去。氤氲、潮湿的质感与少女孤独的成长融为一体,最惊艳的莫过于那段梦境的处理,金鱼的符号、月经初潮是电影语言和文本最完美的结合,而且留下了大量的空间想象和延伸。最后提交给老师的两部日记,方言和普通话点题,完成了少女成长的阵痛和忧伤与成人世界伪善和冷漠的对抗。看完日本的《就这样,我们把金鱼放入了泳池》再过来看这部,虽然后者是中二的画风,剪辑贼拉炫酷,前者诗意后者放纵,且都带有鲜明的地域特色,但是金鱼和少女成长的本质是一样的,只不过故事发生的地点不同罢了。
完成度好高,虽是毕业短片,但真的毫无廉价学生作业质感,整体甚至可以说是精致的,发展成长片也很好。我看有人说男老师读日记的设定比较鸡肋,但我觉得吧,他在明知明月说这本日记是私人日记时还是坚持阅读,但导演没有过度黑化他,再加上后来明月少女初潮,整体就给人感觉这种成人世界无处不在的不以为意的残忍。少女初潮拍得好美,因要排卵而无人要的金鱼从下体钻出。不得已的长大,真是残酷又诗意。两本日记的差异也很有趣。ps.我不知道是不是每个女孩都能记得自己第一次来例假时的经历,我可能是鱼的记忆吧…… 我真的是毫无印象,真的一点儿都想不起来……
创意性和完成度在学生作业中均属一流。以私人日记的形式串联起片段式真实的个人生命经历。父亲的去世对于一个尚处青春期的女孩的巨大影响,那些关于父亲的执念一直是萦绕在她心中挥之不去的梦魇。手持肩扛的摄影机呈现出的是一种迷乱躁动的青春质感,同时又有一种自由和反叛的情绪在当中。梦境和现实的穿插呈现,强烈的虚幻感,梦中的金鱼那是少女的初潮。以作业日记中的虚假结束了整部短片,有一种黑色幽默式的反差。女导演的才华和天赋尽显无疑。
剧本扎实 电影语言棒 声音处理出彩 摄影稍微逊色 相当成熟的毕联 比那些只有空壳流于视听表面的作品好很多 果然像老师说的 剧本剧本一剧之本 看过几部毕联 在电影学院拍毕联 最怕的是眼高手低 想表达的东西丰满无比但拍出来不知所云 只有创作者自己能够领悟 但电影是产品 受众是群众 你得讲大家都明白的东西 这部影片做到了 且说的东西有可共鸣的价值好像学院派更青睐拍艺术电影 如果做商业呢?目前没见到有商业雏形的好作品
物件的运动,日记本,引出故事,以回忆的方式。节奏控制的太好了,回忆中穿插现实学校的镜头。旁白使用的范例。情节点2踹下水后的音乐和迪厅混乱的音效配合镜头速度。对逝去亲人的怀念,神话故事,逝去人的群像,有点死者田园祭的感觉。旋转,虚焦,晃动,音效。水贯穿全篇,盒子“魔术”蒙太奇转场,空镜头切换空无一人,下体流出的排卵金鱼(来月经了)。“妈妈长大的那天,也做噩梦了”,“妈妈,我杀人了”第二个日记本物件的出现。
对新导演的刻板印象让我一度以为结局最终会是母女争执又和好,父亲溺水线也大有向苦情戏发展的趋势,可看了一半就发现全然并非如此。以少女的第一视角描述,看到了父亲离开后少女在成长之前经历的种种阴郁和孤独,却在给老师看的日记本里云淡风轻地粉饰太平。谜团无解,青春已至。踢人落水一段甚至融合了恐怖元素疯狂加分,红色金鱼从双腿间游出,明月穿上母亲衣服迎来初潮成长为大人。 ★★★★
7.3分。很成熟的毕业作品。但如果能把老师看日记的点稍作处理,改成老师也是无意看到了她的日记就显得没那么变态了。当然导演可以讽刺电影学院的变态老师,但这在不明就里观众看来显得没那么善良了。而且镜头真的好晃,15寸的屏幕都晃得眼晕,虽说导演用现实时空的稳定和回忆时空的晃来表达一种不安的平衡,但真的太晃了。可以,但反过来也许会更好。因为重场戏在回忆。
有点章明的意思了。其实支撑前面人看下去的是这个故事地理环境所带来的那一种独特的魅力,所谓的真假日记到并没有什么新颖的地方。日记的反复涂沫,就知道了会对应起超现实的模糊。真正有意识的就是这超现实的一段。排卵的鱼对应起落红,是我最喜欢的那一个瞬间。但是我总觉得在超现实的那一段力度,没有把控的特别好,梦魇并不是鬼片呀
学院派佳作,看完意犹未尽。湖中衣柜,金鱼游曳,红裙浓妆,导演在结尾处理的更为传神;在诗意化水乡小镇中,用日记的方式回溯故事,有《春风沉醉的夜晚》和《路边野餐》之韵。少女杀人亦梦亦幻,湖边推人、傍晚烧纸细思极恐;和《隐秘的角落》同样视角,聚焦单亲家庭和未成年犯罪,不同的是这部作品表现的更加文艺影像化。
章明監製,劇本很棒,影調雉猛,也不遜色于高梯隊的文藝片。儘管身為湘地人,對地域經驗和語言更有代入感,但是私心裡對這迷離恍惚的少女心思是頗感羨慕的,又或許是她的獨特的故事感生活經歷。結尾注意是在益陽青陽區的江船人家,還是口味王檳榔的贊助…是有驚喜的學生劇情短片。#ISFVF X 南藝電影館
梦境中“金鱼”涌出、母亲“附体”的那一刻真赞!两本日记,一本方言、一本普通话也是十分用心的设置。剧本就文学性而言完成度很高,集中地塑造了少女长大成人的敏感、多疑和孤独,可惜符号堆砌得太满,同时不喜欢通篇念日记的处理,显得有些违和,它打破了文本营造的静气和韵味,还有些故作天真的刻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