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分钟年华老去:大提琴篇》下载地址
- 磁力TEN MINUTES OLDER - THE CELLO
- 磁力TEN MINUTES OLDER. THE CELLO. (XVID, RUS, DVDRIP).AVI
- 磁力十分钟年华老去-大提琴篇.TEN.MINUTES.OLDER.THE.CELLO.2002.DVDRIP.XVID-IMBT.AVI
- 磁力TEN MINUTES OLDER - THE CELLO (2002)
- 磁力TEN MINUTES OLDER THE CELLO SONATA PREMIERE
- 磁力TEN MINUTES OLDER - THE CELLO
- 磁力TEN MINUTES OLDER- THE CELLO (JEAN LUC GODARD, BERNARDO BERTOLLUCI...)_CHITA
- 磁力TEN MINUTES OLDER - THE CELLO - (2002) {8 DIRECTORS}
《十分钟年华老去:大提琴篇》电影完整版剧情简介:
主演:瓦莱丽亚·布诺妮-泰特琪 / Amit Arroz / Mark Long / Alexandra Staden / 多米尼克·威斯特 / 毕碧安娜·贝格 / 伊尔姆·海尔曼 / 鲁道夫·霍辛斯基 / Jean-Luc Nancy / Ana Samardzija / 阿莱克斯·德斯卡 / 丹尼尔·克雷格
导演:贝纳尔多·贝托鲁奇 / 克莱尔·德尼 / 迈克·菲吉斯 / 让-吕克·戈达尔 / 伊利·曼佐 / 迈克尔·莱德福 / 沃尔克·施隆多夫 / 伊斯特凡·萨博
语言:英语 / 匈牙利语 / 法语 / 德语
地区: 英国 / 德国 / 法国
编剧:贝纳尔多·贝托鲁奇 / Augustinus / 克莱尔·德尼 / 迈克·菲吉斯 / E. Max Frye / 伊利·曼佐 / 安-玛莉·米耶维勒 / 迈克尔·莱德福 / 伊斯特凡·萨博
类型:剧情 / 爱情 / 科幻 / 歌舞
上映时间:2002-09-03
别名:十分大师-大提琴篇 / 十分钟后:提琴魅力 / 十分钟,年华老去(下)
用户标签:短片集,十分钟年华老去,文艺,短片,欧洲电影,大师,欧洲,英国
片长:95 分钟(加拿大多伦多电影节) / 146 分钟(意大利)
imdb编号:tt0318742
大师们的命题作文,八位电影大师用各自的手法为我们解读了时间的含义。
贝纳多•贝托鲁奇在印度寓言中寻找答案,10分钟恋爱、结婚、生子,生活如水;迈克尔•菲吉斯将屏幕分成四块,让灵魂回望10分钟,把楼梯作为生死通道;伊利•曼佐的镜头下,老去的电影明星回顾黑白电影的片段,10分钟,已是好几个人生;......最后,让•吕克•戈达尔选择了10个“最后的几分钟”,试图告诉人们时间的真相,也让人思索,时间的几分钟会是什么样子?
《十分钟年华老去:大提琴篇》下载观后评论:
戈达尔排第一了,看到手软。不过他是真的毫不手软啊。本身“…的最后几分钟”就很有创意,也很戳人作为人的痛楚吧。挺喜欢扔书这一段。他给了很多惊骇的画面,残酷的、狰狞的、血腥的暴力的。源源不断地拷问着,甚至折磨着我的灵魂,但是可以看出导演的悲悯。他把我们作为人需要直面的主题一个一个真真切切毫无保留地呈现出来,某种程度上,他的这十分钟几乎能逼近戛纳出题的那种考虑吧?或者说,这十分钟既是他交上来的答卷,又是题目、立意和引导本身。Radford 也动人hh,唯一想看第三遍的十分钟。导演很沉稳,懂得安排剧情,交代得非常有设计,又同时给了很多想象空间。其他emmm最后都会再一次给出每部的“关键瞬间”。即使看的时候不觉得什么,看完后这样再过一遍时,真的觉得这些影片很能带动情感诶。作为人啊!面对着时间啊!
1.水的故事/贝托鲁奇/法:一个人一生的几个重要片断回放(奇遇.结婚.生子.富裕.灾难.领悟)2.关于时间/菲吉斯/英:一个人一生欲望、激情、颓废的乱放和切换3.一瞬间/伊利·曼佐/捷/:一个人生命的力量、欲望和容颜的回放4.十分钟后/伊斯特凡·萨伯/匈:大悲大喜在生命中任何短暂的时间内爆发5.面对南希/克莱尔·丹尼斯/法:你与我虽无法理解,但到了时间一切便结束6.启迪/施隆多夫/德: 过去的现在(回忆)现在的现在(沉思)未来的现在(展望)你于他如他于你,你们相互欢腾&死去。7.沉溺于星/迈克尔·雷德福/英/:时间和空间的诡异切换,谁为主判?8.在时间的……/戈达尔/法/:自我设计时间的最后几分钟(记忆 、青春、勇气、思想、爱情、沉默、故事、恐惧、永恒、影片)
[水的故事]贝纳尔多·贝托鲁奇: 人生悲喜无常,跟生命线有点撞,更喜欢生,4分。[关于时间2]迈克·菲吉斯: AMAZING!做成短片简直浪费。仿佛监控室录像一般,但各自又有不一样的影像风格。想起低俗小说,但更为精妙,四幅短片串成二战下的一生,犹如钢琴曲般悠长,9分。[一瞬间]伊利·曼佐: 相比其他导演,平庸了,4分。[十分钟后]伊斯特凡·萨博: 适得其反,十分钟婚姻暴毙而亡,4分。[面对南茜]克莱尔·德尼: 秃头歌女,4分。[启迪]沃尔克·施隆多夫: 世事无常,摄影有趣像飞行器视角,6分。[沉溺于星]迈克尔·莱德福: 比星际穿越早十年啊,6分。[在时间的…黑暗之中]让·吕克·戈达尔: 万事万物趋向负能的终结…略惊悚,4分。
私以为cello篇比trumpet篇更为精彩。虽说trumpet篇结尾的《百花深处》力压群芳,但整体形式上trumpet太散了。cello篇中贝托鲁奇的发挥可谓颇具诗意,以两处极为精妙的剪辑在十五分钟内讲述了爱情的萌芽与生命的孕育。雷德福的《沉溺于星》通过时间旅行的形式再现了亲情的纽带,当年老的儿子面对穿越而来的父亲,颤抖的一句“爸爸”抖落了无数的星光与岁月。戈达尔标题式的哲学发问与影像对答将所有的问题的终极回答抛给了时间。既然《十分钟年华老去》是一次关于时间的命题尝试,那么戈达尔罕见地选择了沉默,用影像呈现出了关于时间的原问题。
贝纳尔多·贝托鲁奇《水的故事》印度偷渡客和意大利姑娘的一生;迈克·菲吉斯《关于时间 2》人鬼情未了;伊利·曼佐《一瞬间》人生是无数个10分钟;伊斯特凡·萨博《十分钟后》毁灭一生的发酒疯的10分钟;克莱尔·德尼《面对南茜》火车到站前10分钟一男一女的对话。沃尔克·施隆多夫《启迪》时间是什么;迈克尔·莱德福《沉溺于星》以时空飞行为使命的上校享受着片刻的“真实时间”;让·吕克·戈达尔《在时间的黑暗之中》青春、勇气、思想、记忆、爱情、沉默、故事、恐惧、永恒以及影片的最后几分钟。
感觉大提琴篇不如小号篇打动我,大部分的十分钟不是过于意识流就是过于平淡的在展示一个故事。其中的《关于时间2》和《启迪》我很喜欢,《关于时间2》在十分钟里将屏幕分成了4块,看似是混乱的意识流,其实是不同视角不同时间线的衔接,看出门道的时候就体会到了一切。《启迪》看起来像是从一只苍蝇的视角展示的,10分钟,对人类来说仅是短短一段时间,但却发生了各种影响一生的事情,最后苍蝇扑火一般的死亡配合启迪这个标题,也很值得深思。
相比于小号篇,我更偏爱大提琴篇。最喜欢的是贝托鲁奇《水的故事》颇有南柯一梦的味道。较喜欢的有菲吉斯《关于时间》用四个分屏解读时间,实验性强,场面调度能力强,但是过于混乱,空间感很差;萨博《十分钟后》长镜头很厉害;施隆多夫《启迪》模仿飞虫视角,镜头摇晃感带来缥缈虚幻感;雷德福《沉溺于星》中一句i love you。无感的:戈达尔《在时间的黑暗》;德尼《面对南希》;曼佐《一瞬间》。
头尾都特别好看,其次到启迪和面对南希(但是这个显得好偷懒)。戈达尔拍的:爱情的最后几分钟是在你告诉我之时,我就知道自己一无所有,但我却希望你不是如此。永恒的最后几分钟基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影片的最后几分钟白色幕布舞蹈,永垂不朽的是眼泪。今天的期末作业负星差评:“观看两部有关时间的电影集锦片,讨论中外电影人空间观念的异同,以及全球化时代里中国电影空间生产方式的转变。”
大师们的命题作业,风格各异,各有千秋。印象最深的是戈达尔一如既往独特的电影史观,贝托鲁奇版的南柯一梦借水隐喻飞逝的十几分钟,Radford致敬库布里克2001太空漫游版的《1984》,舒伦道夫以蚊子的视角理解时间,Figgis实验性极强的屏幕四等分——以surveillance cameras视角观察、碰撞不同时空的记忆片段。大师不愧是大师,感动!
由水为引,诗意 创造性 概念 one moment/时间表现 vers nancy/时间影响 The enlightenment/时间形式 我们的灵魂确实感受到了三种不同的时间:有过去的现在,那就是回忆;有现在的现在,那就是沉思;有未来的现在,那就是展望。 Addicted to the stars/ 各种的最后几分钟/让吕克戈达尔
喜欢的几篇贝托鲁奇《水的故事》,只言片语,几个镜头讲完印度偷渡客到意大利的一生,话语越短滋味越深;迈克尔•菲吉斯《关于时间2》,四个长镜头分屏画面,在时间/记忆/梦的长河里穿行,厉害;沃尔克·施隆多夫《启迪》,奥古斯丁论时间/过去现在未来+蚊子视角;戈达尔《最后的几分钟》,太好看了,用十个短短片影像描绘十段抽象文字,短片套娃,抽象套娃。
不太好打分,因为对八个短片的感受是参差不同的。短片总是更抽象一点,而命题又是古老深邃的(当然视角可以只是局部的逻辑,里面也正有采取了这种手法的作品),理解起来就又更晦涩一些。除了施隆多夫的“启迪”和戈达尔的“…最后几分钟”(从中我窥得关于时间多重谜面下的一点点谜底)其他的短片并没有给我带来太多触动,即便是形式上。
单说观感,最喜欢的是戈达尔和曼佐,仅用过去的影集混剪,就最直观最动人地表达了“时间”这一命题。最话唠——克莱尔·德尼,最实验——迈克·菲吉斯,最科幻——雷德福,最戏剧——伊斯特·凡萨博,最哲学——施隆多夫(我说摄影机怎么跟嗑了药似的摇来摇去,原来是模仿蚊子的视角…),最梦幻——贝托鲁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