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烧女子的肖像》下载地址
- 磁力燃烧女子的肖像[简繁英字幕].PORTRAIT.OF.A.LADY.ON.FIRE.2019.CC.『1080P蓝光』.REMUX.AVC.DTS-HD.MA.5.1 (30.97 GB)
- 磁力燃烧女子的肖像[简英字幕].PORTRAIT.OF.A.LADY.ON.FIRE.2019.『1080P蓝光』.X265.10BIT.DDP5.1.L (7.62 GB)
- 磁力燃烧女子的肖像[中文字幕].PORTRAIT.OF.A.LADY.ON.FIRE.2019.『1080P蓝光』.DTS-HDMA5.1.X265.10BIT (7.14 GB)
- 磁力燃烧女子的肖像[简繁英字幕].PORTRAIT.OF.A.LADY.ON.FIRE.2019.CC.『1080P蓝光』.X264.DTS (12.86 GB)
- 磁力燃烧女子的肖像[简繁英字幕].PORTRAIT.OF.A.LADY.ON.FIRE.2019.CC.『1080P蓝光』.X265.10BIT.DTS (6.84 GB)
- 磁力燃烧女子的肖像[中文字幕].PORTRAIT.OF.A.LADY.ON.FIRE.2019.『1080P蓝光』.DTS-HD.MA.5.1.X264 (16.5 GB)
- 磁力燃烧女子的肖像[中文字幕].PORTRAIT.OF.A.LADY.ON.FIRE.2019.CC.『1080P蓝光』.X265.10BIT.DDP5.1.MNHD (5.55 GB)
- 磁力燃烧女子的肖像[简英字幕].PORTRAIT.OF.A.LADY.ON.FIRE.2019.『1080P蓝光』.X265.10BIT.DDP5.1.RERIP (14.99 GB)
- 电驴燃烧女子的肖像.PORTRAIT.OF.A.LADY.ON.FIRE.2019.BD1080P.法语中字.MP4 (6.00GB)
- 电驴燃烧女子的肖像.PORTRAIT.OF.A.LADY.ON.FIRE.2019.BD1080P.中法双字.MP4 (2.23GB)
- 电驴燃烧女子的肖像.PORTRAIT.OF.A.LADY.ON.FIRE.2019.BD1080P.中英双字.MKV (2.02GB)
- 电驴燃烧女子的肖像.PORTRAIT.OF.A.LADY.ON.FIRE.2019.HD1080P.中英双字.MP4 (1.74GB)
- 电驴燃烧女子的肖像.PORTRAIT.OF.A.LADY.ON.FIRE.2019.BD720P.法语中字.MP4 (2.50GB)
《燃烧女子的肖像》电影完整版剧情简介:
1760年法国布列塔尼,才华洋溢的年轻女画家玛莉安(诺米·梅兰特饰)收到委托,需要在对方不知情的状况下,完成富家小姐艾洛伊兹(阿黛拉·哈内尔饰)出嫁前的肖像画。两人在孤岛相依为命,白天女画家悄悄观察小姐的一举一动,到了晚上才纵情下笔。两人在画与被画的亲密接触下,即便是在充满礼教束缚的时代,却也渐渐萌发了禁忌的暧昧情愫,随着大婚之日越来越近,她们的爱火却越烧越猛烈…
第72届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 金棕榈奖(提名)瑟琳·席安玛 第77届金球奖电影类 最佳外语片(提名) 第73届英国电影学院奖电影奖 最佳非英语片(提名)
《燃烧女子的肖像》下载观后评论:
三张肖像代表着三个心境变化 第一张是外表的直接描述 偷偷描绘而成 只想完成任务 第二张是在熟悉的基础上 光明正大看着模特描绘而成 或许心不在画上 画出来的就只是画出来了样子的相像以及不舍 第三张仅靠那个瞬间情撩 感情为画笔埋下了技术 火光在两人眼中迸发 其实我还挺喜欢她们为女仆所描绘的流产的绘画 感觉那就是当年那个年代只有女性画家才会有这个心去涉及 当时女性地位的低下 更不用说女画家的存在不值钱 然而女性所关注到的地方必然是当时男性不屑于描绘的对象 而这一幕更反映出导演试图通过这个关系作为一个桥梁过渡到她们更深一步关系的进发 男性痕迹并没有在此片中很明显存在——只有流产胎儿源于的精子以及结局孩子的精子来源 而这正正是两个同性恋人不具备的存在 另一件画作就是Marianne通过Héloïse下体的镜子绘制自画像 美
“第一次(再次)遇见她”与“最后一次(终回)遇见她。”只记得挥霍泪腺暴风哭泣的同时,并不理解为何自个老会为与自身经历并不共情的事物哭泣。或许是在为“真挚”(得令人痛心)而哭泣吧。当更多人为了不真挚抹眼泪的时候,还能为真挚哭泣是一种幸福。或许爱情的体验本就是种带动身心每一组感官的想象,与性取向与同理心关联不大——这要是个异性恋故事,剧情也同样成立。两个短暂深爱彼此的人,最终达成现实上权衡利弊的共识,以不够爱彼此的状态匆匆道别,甚至都没为爱情争取或为彼此考虑过。就像被放弃的欧律狄刻那样,我们选择成为观众,而她的爱人选择成为诗人。毫不延迟地推开,毫不动摇地关门,在心碎的凝视中用无动于衷助长心碎的规模。无情的过客,虚情的看客,悲情的欧律狄刻。暗合、隐喻、象征、互文、用典。复燃难逃死灰,前功随机尽弃。
大家都在说奥尔弗斯的故事,可就是译名总是不一样,要么是奥菲斯,还来俄尔普斯,我还是喜欢用头一次在吴兴华讲里尔克时听到的译名~乱跑题。这个故事还很有意思,但好像给了一个不像解释又看似是解释的且没有问题的“解读”,突然把神秘感弄走了......不知道这是不是这部电影的理念,还是只是一个借口或者幌子。但应当和奥尔弗斯联系很大的,提醒的点太多了~另,我总想到call me by your name,也是封闭的空间,也是相似的两主角(一个还未涉世),甚至还有一个相似的结尾,还有一句“我们浪费了好多时间”,还回忆之前怎么样。但这部节奏慢,静止的镜头很多,配乐几乎很少,感觉短短几天像过了一生一样,丝毫没有紧促感~另外小岛,还有篝火,还有女仆,应该有不少隐喻吧,可惜我都不知道。哎,我明明就在写作业,不知道
终于看完这部片子,观感太好了。整部片子画面都很简单,焦点都在每一场戏的表情和眼神,那种画作时的凝视、对视、回避眼神、期待眼神、爱慕眼神,虽然画面表面极简、整洁,但内容都在观者的想象中和自我补充中,其实也很满,这种充实感也让电影多了些层次,显得不那么单薄。片子用典和镜头语言也很丰富。片子的外景好风景,内景各种光运用的太喜欢了,很有质感。两主演感觉很来电,那种微妙的气氛真的不太容易拍出来,而且流露的也很自然。导演用前女友做其中一主角也很美好,是不是可以看成是她自己的故事。最后在音乐厅里的那一个镜头让我也跟着女主泪目了很感动。男性在这部片子中的缺失和当作闯入者能看出电影的格局,不过这也为片中女同的感情服务能理解。服化道能呼应整体年代感,色彩运用在衣服上比较出彩。细节丰富可想象。整体很美。会再看。
摄影与布光如坠梦境,帧帧壁画一呼一吸,似画家细微又恣意的笔触,缕缕描摹情感肌理。同处一个屋檐下的三位女性,各有困顿与拘束、欲求与渴望,自由被世俗社会抽离其身,碧海蓝天的旷世美景,被迫等同于锁困情感魂灵的囚牢铁栏。惊涛骇浪夜以继日,室内篝火微燃,熏烤着三具天真又复杂的肉体,直至掺进对世事惶惑的佐料,煎酿出不撞南墙的“爱之滋味”。画家告诉小姐,米兰有动听的乐器,有繁华的市景,亦有向往的自由。片末,远嫁米兰的小姐在剧场听见画家向她形容的美妙曲调,当初漫步海边的生涩、形影不离的交谈,同处一室的暧昧,共度良宵的震颤,和最终离别时,画家的惊鸿回首,都如与社会制度的压迫偏见不同,却同样令人窒息的痛苦记忆,缠绕着表面的自由,与内心的囚束。她们最终在自己的脑海中为彼此描画肖像,然后将其燃烧。爱就是燃烧。
喜欢这种温柔细腻的爱。就像俄耳甫斯的故事,Marianne反复看到洛伊斯穿着婚纱的幻影,那时候,她都回头了。因为爱她,爱是不可控的。婚纱,是女孩儿最美的时刻。对Marianne来说,也同时意味着分别和得不到。因为她回头了,她所惧怕的,也就发生了。洛伊斯的幻影会坠入深渊。所以,当真正的离别到来,Marianne不敢回头了,即使洛伊斯不会真的坠入深渊,但,嫁给一个素未谋面的男人,与爱人分离,是改变不了的命运,这又何尝不是一种深渊?Marianne不忍心去看会使她心碎的,不想回头,因为一回头,便是她的泪眼。但洛伊斯或许更勇敢些,她做了爱的选择,她站在Marianne身后轻唤一声“回头吧”她回头了,因为爱,因为爱人给予的勇气,她回头留下了回忆
后劲挺大的,长短板也很明显。这套演技我是实在不吃,哈内尔一看就是穿着戏服的现代人,两女主的表演也较为趋同,看不出恋爱攻守双方的内在层次和power play,导致电影里静态总比动态好看,截图比播放好看lol但是实在是美啊,DP太牛逼了,每一镜都让人挪不开眼,但最厉害的是你去细究她的构图发现运用的都是最基本最简约的几何原则、色彩原则,我与大师的距离真是远过太平洋orz 不过没想到Claire Mathon是好腼腆的人,大师课学校没给找翻译好失策,感觉她用法语回答能说得更多更深入。另外自我检讨不该用投影看烧女图,简直是在暴殄天物......
法国女导演瑟琳·席安玛作品,故事发生在1760年的孤岛上、女画家玛丽安与富家小姐埃洛伊塞之间。两主角演技细腻,运用眼神、肢体和语言,展示从陌生到熟悉、相恋的轨迹。无论自然光或内景烛光都运用得好,音乐不多却在最后掀起高潮。那个年代女性很难把握命运,同性爱更为世俗不容。两人强忍悲痛永别,埃洛伊塞嫁人生女。多年后玛丽安在画展看到埃洛伊塞新肖像,透过细节明白对方铭记着她;歌剧院观众席上,玛丽安遥望独自入场端坐的埃洛伊塞,后者并未察觉恋人在场,心潮随音乐起伏,极力控制表情,哽咽着泪流满面……影片就此结束,真爱却长存于心。
帧帧如画,克莱尔·马东最美的一部,拿RED MONSTRO 8K VV拍摄一部几乎全文戏的文艺片真是尽显奢华,席安玛也在故事编写上追求能与之相媲美的诗意,这电影也许就是她对哈内尔感情的回响,昔日感情的美好时光始终在记忆里被点燃,同时点燃的还有女权意识一层,这是女性的战场,阶级因此而打破,篝火晚会上她们吟唱的歌曲是对性别解放的渴望,这些都被囊括在了俄耳甫斯与欧律狄刻的凄美神话里,这些也是席安玛眼中18世纪乃至如今让女性二次死亡的原因:历经二次死亡,她们已无半句怨言,又如何能怨,皆因爱人用情至深,爱这个世界用情至深
说实话两人的感情很暧昧,我还是那么迟钝,看不出两人之间的火花,两人的对话很多也听不懂,还有很多内容没看懂,但是我想说说戳中我的几点。一是那个第28页,二是最后的长镜头,让我想起了 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 最后那段艾利奥的长镜头。三是两人对彼此的观察细致入微,对方什么表情都知道她们此时的心情。最让我记忆深刻的是国王和他的妻子的告别,也许是两人的选择。其实我还有好多好多地方没看懂,比如画下女仆流产时的情景代表什么,两人分别前一天最后一次吵架暗含的意思是什么,她们到底是什么态度,可能要等我二刷三刷才能明白。
用一个词来形容这部电影,就是绝美。这份绝美既指每一帧都美如油画的画面质感(大量使用蜡烛光源+大光圈摄影,应该是借鉴了库布里克的巴里林登),也包括两位女主相互凝视的眼神和神情,更是结尾之前一直克制的情感铺垫直到最后一幕喷涌而出的情绪引导。特别喜欢一个镜头:小姐向画家借书那一幕,小姐的衣服以及整个环境都是忧郁的蓝色,而画家的衣服以及她放物品的小角落则是温暖的黄色,直到画家将书交到小姐手中,镜头跟着移动了一下,露出了门后的黄色背景,将小姐包围其中,表现其冰冷的内心被稍稍温暖,看到这一幕我惊呆了。
终于看完了这部想看很久的电影,它像一首几个世纪以前来自欧洲某个小岛的诗,随着电影推进,一句句诗词铺陈开来,美好又忧伤。而我情绪爆发的点在于玛丽安看到那幅画像上的二十八页,我的眼泪一下子就掉了下来。 在漫长岁月中,即使选择了告别,也从未把她遗忘。就像象征着叛逆的篝火,会熄灭,却从未在心底远离。 故事里用了很多隐喻和象征,篝火,玛丽安离开时的回头(那里我真的直接啊了一声,太妙了),还有索菲的怀孕。让人不得不佩服它的巧思。 以及这部电影的构图用光和调色真的震撼到我,每一帧都美得像画。 太好看了。
油画质感。中间那段夜晚的篝火合唱和被燃烧起的裙摆更加一层梦境的韵味。陈旧时代束缚下不被承认的爱恋,注定如俄耳甫斯和他的妻子那样没有办法一同出现于人间,那么最后,不如选择像诗人而不是像爱人那样告别——再看一眼我吧,就这样将我记住吧。一句“Retourne-toi.”,一次忍不住的回头,只剩下一场美丽的怀念。当你在凝视我时,我也在凝视你。相互的凝视下的缱绻感,印刻的都是一颦一蹙的细微的记忆,片尾Héloïse在管弦乐中哭泣的长镜头,使人仿佛能看到她们曾经日夜相伴的那段时光,真是动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