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剧情片
摆动

摆动

  • 豆瓣评分:6.9
  • 片长:93分钟
  • 导演:西里尔·舒布林
  • 年代:2022
  • 地区:瑞士
  • 类型:历史
  • 语言:瑞士德语 / 俄语 / 法语
  • 编剧:西里尔·舒布林
  • 影片别名:摇摆 / Unrest
  • 更新时间:2023-02-27
  • 上映:2022-02-14(柏林电影节)
  • 主演:Valentin Merz / Clara Gostynski / Li Tavor / Alexei Evstratov / Nikolai Bosshardt / Mayo Irion / Laurence Bretignier / Laurent Ferrero / Monika Stalder / Hélio Thiémard

《摆动》电影完整版剧情简介:

新技术改变了19世纪的一座瑞士制表小镇。约瑟芬是一位年轻的制表厂工人,负责生产机械表机芯中来回摆动的摆轮。自从对金钱、时间和精力的运用方式有了新的认识后,她开始投身于当地制表工人组织的无政府主义运动,并在运动中结识了俄国旅行者彼得·克罗波特金。

第72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遇见单元 最佳导演西里尔·舒布林 第70届圣塞巴斯蒂安国际电影节开放电影大奖(提名)西里尔·舒布林 第12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天坛奖 最佳影片奖(提名)西里尔·舒布林

《摆动》下载观后评论:

形式上可以作为今年新片之最,从对话到人物状态,都透着无比自然的日常感,几乎是在“闲聊”中把无政府主义和工厂资本、国家机器的矛盾托出,构图和服化道上更是直接致敬《火车进站》、《工厂大门》,令这部电影与“电影”的关系非常亲密,影片以“制造时间的工人受困于时间”为线索,将钟摆摆动造成的时间平衡引申到资本家压榨工人精确到秒,而工人还击资本家以尽可能多地占有肖像摄影,以留存自我或他人的“一段时间”而互为平衡,片中的摄影其实就是“电影”。本片非常强调时间的多义性,一个地方有四种不同的计时方式,计时的不同意味着人心的不同,而电影纪录的正是变革到来前不同阶级渐行渐远的那个下午、那个瞬间。令人印象深刻的还是编导还原当时人的精神状态,就算是“革命”也毫无戾气、平和谈论。不过作为一部电影,还是缺了那么点“人味儿”

摆动剧照

如果你从一开始就抓住「996时间表/自觉卷起来」的话,你将能够提高你的工作效率,并大大增加「工厂」利润——在「富豪」厂长领导的工厂里,这种打着社会主义「同工同酬」旗号并不「同时」进行财富分配,因被「同款」工资袋包裹着而处在暗箱操作状态且早就不具有新闻性的劳动剥削现实,被对探索新的解决方案不感兴趣,仅对摄影艺术有品质追求的导演仪式性地揭露和曝光后,相对于被「工贼」豢养,分布和旅居在世界各地忽左忽右《摆动》的「保皇派」测量员来说,处于被测量、被调研、被监视位置上,有「国际无政府主义」色彩和「工团主义」倾向的「无产阶级」同胞虽有「罢工」反动意识但无「自我」革命意志,且要承担「被革命」风险。事实上,在资产阶级(不是人民)组织的化妆舞会中制定「治标不治本换汤不换药」的行动路线也是有可能被举报和出卖的。

摆动剧照

年度最佳影像论文,给它写影评几乎就会是一篇现代社会学理论概览/文献综述。以对「异化」概念巨细无遗的展开为生发点,现代时间在工作制度与制造技术熟成的推进中被革命地量化与刻度化,一切个体与社会活动因而随之退却流线性、偶然性、哲学性与神秘性,沿恒定标尺无休传动。「人」被锚定在取景刁钻的景深远景与极端放大的机械细部之间,被自然、人造物、环境音与计时声挤压侵略,基本权利被经济贡献定夺,生物时间在法定时间的夹层中被偷窃,自由倾向被模式化组织程序操作化地制服而后惩戒,从个人到集体无不被数字、条文与主义剥夺自然定义,最终被夹扁成一张抽象图形、物化反应孕育的二维照片——是不是太典了?导演像个控制狂用极端苛究严整的形式复写着马克思以来的经典命题,以视的定性、听的定量完成了一段驱动精密摆动的发条架构。只是过时。

摆动剧照

4.5,《摆动》尝试恢复早期电影,或雅克·塔蒂喜剧之中的机械学,将电影本体视为一种自动机,却是以德勒兹的方式,其自身装配了19世纪以制表业著称的瑞士小镇的异质时间层:工厂效益导向的精准计时时间,市政厅的日常/节庆(选举)时间,安那其主义(一种去中心化的,未来主义左翼理论)幽灵以及电报构成的维多利亚式全球化资本主义市场时间。作为主体的人物的存在往往是边缘的,即便是约瑟芬和克鲁泡特金也不过是小镇异质的时间/权力风暴的代理者,他们或消失在模仿早期摄影术的空间场景中,或消失在对微小的机器元件的注视中。导演受到拉图尔理论影响,取消了马克思式的生产力与思想变革的必然链接,令其看起来如同物之间形成的网络。最后一幕也是全片的图像学,人消隐在森林(自然)与钟表(机器)的并置状态之下,成为照片———媒介物。

摆动剧照

#NYFF, 10/09. 來得遲了 所以全場站票看了電影. 就好像導演追求的那樣,Kropotkin本身也不是電影的主角—他也是去中心化攝影構圖和敘事的一部分. 瑞士自身的鐘錶製作歷史背景讓電影對歷史場景的重塑樸素而極具質感。 電影語言呈現了鐘錶工廠的環境氛圍,模擬了標準化的時間的意境. 鬧鐘/使用的不同時間/使用的不同地圖/無政府主義者於當權者—這些若隱若現的影像語言重新提醒大家日常生活中的資本主義. 看電影的時候 讓我很懷念我20年春季上的Seminar Time of Our Lives. 對時間的量化與標準化是一件很現代的事情. 總體感覺電影有7.5分/10分,不過為了「two cheers for anarchism」,打8/10。 希望之後可以重溫.

摆动剧照

5.9/10 #NYFF 将作为抽象概念的“时间”重新放置回社会层面的生产关系和历史语境,并通过“制表”这项产业将“时间”紧密地与可视的物件结合在一起,初看极为有趣,但整部影片却似乎完全仅基于此,剩下的部分充斥着大量的半相关或不相关的事件,丰富了萦绕着小镇上“时间”所发生的“事件”,但是既缺乏节奏又缺乏戏剧性,实则令人昏昏欲睡。影片本身的舞台限于一个小镇,但并未在小镇内塑造更多元的人物间的交互,而是彼此割裂,或受制于森严的体系,某种意义上的确是“真实的”,但也无法弥补这层无趣。而钟表本身的概念其实也更值得深入描绘,无论是更具体的机械性,还是装饰性,而影片唯有浅浅提到“闹钟”,再次回到导演熟悉的对于社会生产的讨论中,却鲜见耳目一新之处。

摆动剧照

这部令人叹为观止的作品在标题里就点出了一个悖论:精密平衡的机器需要一个“不安”、一个Unrueh才能真正运转。同样的,在宁静文明的瑞士山谷里却诞生了足以颠覆现存制度的政治运动。影片通过钟表制造和地图绘制所展现的,正是现代进程在时间和空间两个层面上如何争夺世界的控制权。影片中国家主义和无政府主义的对立最终体现为少数派完全彻底的控制还是集体多元的控制上。我们看到的正是资本主义争分夺秒的时间政治如何统一了一切,并立即和政治统治媾和。与此相反,影片在这大一统的现代进程中看到了被推到画面边缘的工人们。他们释放的扰动才是确实绵延和真切的时空,藏在被技术史取代了的历史背后。朔伊布林的试图,便是用摄影机捕捉挂在树枝上钟表背后的人情世故。

錶盤的滴答聲、地圖測繪、銀版攝影術。十九世紀的資本家利用「分秒不差」的鐘錶嚴格控制工人勞動時間,務求以最小的(時間)成本達至生產效率的最大化,普通工人於日常生活的抵抗則是需要不斷購買肖像照片以留存、想像某人的「時段」(被攝者的可能過去和經歷),「照片」因而成為了權力的體現;無政府主義者繪製的地圖與秩序井然的國家主義、城市規劃雖形成抗衡,兩者卻能相安無事地共處同一時空,去中心化構圖保證了意識(形態)、視點流動的多樣性與互不侵擾,導演對製錶、發送電報、拍照、機器運轉等動作和技藝的「關注」是電影在刻意去中心以外的重心。當強調精準的時鐘停止擺動,世界也迎來了寧靜。

拍的什么鬼玩意呢,看着就很来气了,学了帕夫利科夫斯基和卢卡斯扎尔在Ida中的主体人物边缘化构图,但Ida是为了服务表意,为了服务人物,这片搁这儿只是为了装逼,脱离原封闭集合的视点去进行镜头调度,摄影上过分追求的分割效果仅是为了达成一种“美观”,但电影从来也不是拍的漂亮就是拍的好,从摄影的景框范围选取再到被摄内容(比如在细致记录之下的钟表作工过程)都是妥妥的精致主义行为大赏,对构图比例近乎于装饰画般的病态着迷,于一部剧情片而言这才是没有灵魂的空洞美学,是本末倒置的创作,我厌恶这样的摄影,我抵制这样的电影。#LFF#2022.10.12号@ICA

一部很有概念性的历史分析电影,它把十九世纪的资本主义社会秩序与瑞士手表中的摆动概念结合起来,来诠释无政府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而其中的核心联系就是约瑟芬,即制表工人所代表的工人阶级,工厂的生产力和工人的报酬以分秒计算,一块手表就像是一个国家和社会的系统秩序,而摆轮的摆动决定了时间的精确运行程度,游丝的震动也需要协调一致,而工人就是不同手表间协调一致的决定者,无政府主义在工人阶级中的传播恰如摆动震荡轮的安装,同时片中还提到了一个很重要的传播媒介摄影肖像画,肖像画让越来越多的人认识运动参与者和发起者,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通过19世纪瑞士一个小镇的缩影展示了一个时代的风貌。无产阶级的觉醒,钟表作坊女工的工作压力与反抗,从俄罗斯来的测绘员带来的无政府主义思潮,民主意识的确立,开始用投票进行表决,但谁能投票,如何投票又被富人所把持形成了阶级对立。片名摆动指的是怀表里(结尾时又迭代出了闹钟)陀的运行,它是钟表的心脏决定它的行走与准时。片中时时刻刻强调那个时代工业技术的成果:钟表,电报,蒸汽火车,镁粉和卤化银的照相术……但又都成为资产阶级新型对无产阶级的压榨手段……镜头取景很多户外自然镜头但又表意丰富。

将无政府主义的源起放置在深处剥削的瑞士制表工厂之中,工人的工作在分秒的计算中不停压榨,无处不在的对立与暗中抗争。更为电影那些精妙的设计感着迷,大面积的植物和景观中,人物大多夹杂于人群或处于边缘,同频率钟表机械声伴着自然的底噪,营造出时间的空旷感。开场讲地图测绘师从贵族出身走向无政府主义者,随后他一步步隐没于电影之中。直到结尾,他与因无政府主义身份而被解雇的钟表女工在森林里相遇,在这片资本尚未染指的土地,伴着钟表的摆动,爱情萌生了。@卢米埃

3.5机械社会的灵光。一部精细的,可称机械化的电影,误差是这部电影最美的概念(电报时间突然卡bug、拍摄制图师和女工时消失的滴答声、全片唯一一处移动镜头),到最后运动终于不再受制于时间,钟表被遗弃。一些美丽的瞬间(唯一一次光影流转,摄影师最后一次卖照片的远景(也是两人初见的地方)),机械偏离,而时间不停,没有描绘人物仍然流光溢彩。另,照片买卖也很有意思,这时照片尚未被当做真实,而是一个个故事。1法郎那里大骂奸商,但回想一下好像真的值。

资源来自于互联网资源,虽提供完整版全集但不参与影片上传于录制,不承担任何由于内容的合法性及健康性所引起的争议和法律责任。 欢迎大家对网站内容侵犯版权等不合法和不健康行为进行监督和举报。

Copyright © 2008-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