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山那人那狗》下载地址
- 迅雷那山那人那狗[1080P][迅雷网盘].MP4
- 磁力POSTMEN.IN.THE.MOUNTAINS.1999.『1080P蓝光』.X264 (14.54 GB)
- 磁力那山那人那狗[国语音轨+中文字幕].POSTMEN.IN.THE.MOUNTAINS.1999.『1080P蓝光』.X265.10BIT.AC3.MNHD (5.24 GB)
- 磁力那山那人那狗[国语音轨+简体字幕].POSTMEN.IN.THE.MOUNTAINS.1999.『1080P蓝光』.X265.10BIT.AC3 (5.24 GB)
- 磁力那山那人那狗[国语音轨+简繁字幕].POSTMEN.IN.THE.MOUNTAINS.1999.『1080P蓝光』.TRUEHD.2.0.X265.10BIT (9.15 GB)
- 磁力POSTMEN.IN.THE.MOUNTAINS.1999.CHINESE.『1080P蓝光』.H264.AAC (1.76 GB)
- 磁力那山那人那狗.POSTMEN.IN.THE.MOUNTAINS.1999.日版蓝光.BD1080P.国语中字.MP4
- 磁力那山那人那狗.POSTMEN.IN.THE.MOUNTAINS.1999.无台标.HD1080P.国语中字.MP4
- 电驴那山那人那狗.POSTMEN.IN.THE.MOUNTAINS.1999.无台标.HD1080P.国语中字.MP4 (1.65GB)
《那山那人那狗》电影完整版剧情简介:
◎中文 名 那山、那人、那狗 ◎片 名 Postmen In The Mountains ◎年 代 2002 ◎国 家 中国 ◎类 别 剧情 ◎语 言 普通话 ◎IMDB评分 7.4/10 (685 votes) ◎文件格式 X264 + AC3 ◎视频尺寸 1024 x 576 ◎文件大小 797M ◎片 长 92 Min ◎导 演 霍建起 ◎主 演 腾汝骏 刘烨 ◎简 介 父亲是一位乡邮员,在茫茫大山中,送了一辈子信,今天就要退休了。儿子接班当了乡邮员,上任第一天。儿子有些兴奋,因为父亲说过,村里人可以几天不见县长,不见他可不行。但是儿子期待的热烈场面并没有出现,大家对他们的到来习以为常。夜幕降临,父子二人来到一个侗族山寨,赶上了一场热闹的侗族婚礼,父亲喝醉了,想起了自己年轻的时候。儿子也陶醉于侗族姑娘响亮的笑声中。要过溪了,父亲提醒儿子要在铺满青苔的石头上站稳脚,儿子不让父亲再下水,执意背他过溪,湍急的溪流中,两个人之间的距离忽然消失了,他们几乎同时感觉到对方对自己的意义,感党到这些年来积存在心中的很多东西。 虽然对一些问题父子两个人的看法依然不尽相同,但是话题似乎多了一些。当儿子说起母亲总是在守望中生活的时候,他发现父亲内心深处情感的流露,在对同一个女人的思念中,父子的感情在默默地交流。 起风了,山路崎岖。读函授的转娃准时等在坡上,父亲告诉他以后是儿子登山了,不要再等了。转娃说:"你已经为我们滚下山一次了,不能让你儿子再为我们滚下山一次了。"儿子这时才真切地体会到父亲这一辈子默默无闻,走的是一条什么样的路。 又是一个该进山的早晨,儿子在父母的交谈中醒来,父亲的心思让他感动,也催他上路。 本片由霍建起导演,主演滕汝俊、刘烨,描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在湘西地区当邮员的父亲退休,由儿子接替。三天内要走一百多里山路,踏遍多条山村,父亲担心儿子第一次走邮路会有差错,于是带陪伴他多年的忠狗"老二"一起与儿子上路。这三天二夜走过的路程,使儿子对父亲走了20多年的山山水水、大村小寨和当地居民有了一番新认识。自已身负的不仅是一个乡邮员的责任,邮袋装载的也不仅是邮件,而是人生的经验与体会。虽然90%的时间是父子俩与狗一起走山路,但细节铺排很饱满。如父亲为孤寡失明的婆婆念假信,以告慰惦念在外地孙子的她,催人泪下;儿子背父亲过河、放牛娃收到函授大学成绩单等情节,也极具感染力。 影片充满着山乡风味,人物、故事虽然简单,但颇耐看,一个退了休的父亲带着第一天接班当乡邮政员的儿子走那条已走了二十多年的邮路,涉水过山走田埂,一路走来是一路的父子情,让儿子理解过去二十多年父亲所走过的路。更重要的是父子俩的心路,终于走到一起来了,有了共同语言了,彼此有了更深切的亲情。大概,这就是二十多年来的补偿吧。影片一点也不罗嗦、说教,倒是十分清新、自然。观本片,犹如到郊外走了一遭,又反思了亲情。 幕后制作: 电影《那山那人那狗》问世后在国内市场默默无闻,只卖出1个拷贝,但没想到此片在日本引起强烈反响,只花8万美元购进此片的日本片商赚得了800万美元的票房。该片风景秀丽、人情味浓、艺术性极强,情节简单、节奏缓慢,所表现出的父子间的脉脉温情、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都令观众备受感动。年轻演员刘烨凭借此片暂露头角,并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该片获得第23届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节“公众最喜爱的影片”大奖和第31届印度国际电影节评委大奖。 影评: 那山,那人,那狗,那路,那人生。。。。。。 评论: 那山、那人、那狗 电影很多时候是一种相当有张力和弹性的产物,某一部电影表达的主题稍微有些剑走偏锋就会使得所对应的受众群体变小。比如放《罪恶之城》和《低俗小说》就绝对有不买账的。但是有一类电影绝对叫大家捧场——比如像《那山那人那狗》这样的亲情类电影。 一个考大学失利的青年心不甘的回到了原来的小山村,情不愿的接替了父亲的工作。开始随着父亲开始第一次带有轮回性质的邮递之路。 我原来说,这个相当于中国的“公路片”或者确切的说是“山路片”。故事在父子的跋山涉水中不断展开。父亲和儿子之间的隔膜不断消溶。你静静的坐在电影院,面前展开的是滋润到掐一下就会出水的画面和父亲与儿子之间的默默的爱。动容,那是应该的。 关于画面。。。。。。 据说霍建起是做美工出身,所以你不难理解为什么这部电影把所有的山色水影包容的淋漓尽致。在侗族姑娘出现的那个黄昏,画面精致绽放到了绝美。倘若说李安的《卧虎藏龙》里的青山翠竹算得上有读书人的雅致和清傲,张艺谋的《英雄》里的水榭上的打斗的背景暗含着出世的洒脱和矛盾纠结,那么,我愿意说霍建起的这部电影背景有小家碧玉的风情和生活的质感。 这本是一部平静的电影,没有英雄要挽救人质,没有公路上的汽车追逐或者你吃纳米,我被克隆的科幻把戏。平白到你一定要耐下性子去倾听的电影。所以画面语言也这样为电影内容服务着。 关于矛盾与平衡。。。。。。 父亲和儿子之间是有矛盾的,但是这种矛盾在最后得到了化解。父子之间的感情经过了四个层次的。出门的时候,父亲看到儿子和妻子亲密的道别,可爱的吃醋,而开始上路的时候,儿子和父亲连走路都离了很远,一路上儿子漫不经心的一路走一路跟着收音机唱歌不停,父亲则不断提醒儿子注意脚下的山路。 他们进了一个村子,给五婆送定期要送但是却根本不存在的信。这里是第一个层次的升华。 在进了侗族的村落以后,他们遇到了侗族姑娘并参加了一场侗族婚礼。父亲在这里含蓄的和儿子谈论起爱情。这里为止可以视做第二个层次。 最后在河边儿子执意要背父亲过河,父亲发现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儿子已经很强壮高大了,父亲趴在儿子的身上开始哽咽起来。这里是第三个层次。 最后则是走过风雨桥头的时候,信件飞起飞落,父亲,儿子和狗一起收集信件,这里是最后一个层次。 在父亲和儿子的矛盾中牵涉到了第三个人,儿子的美丽的母亲。儿子埋怨父亲总是叫母亲在家等待。父亲缓缓的流露出对母亲的爱。影片的不断出现的儿子的独白和父亲的记忆的回闪避免了讲述母亲的繁冗,使得语素变得集中而简单。 还有一对矛盾是儿子同深山生活方式的矛盾。儿子在山外的世界寻求一种自我认同,但是没有找到。山里的环境同他追寻的认同感的差距使得矛盾产生。最后经过父亲一路上带有仪式性质的送信之旅。终于使得这个矛盾达到一个平衡。 还要说到的是父亲与山外世界的矛盾。这个构想算是电影的神来之笔。父亲是深山的产物,淳朴而没有一点心机。他和山外的世界是单向绝缘并对立的。但是有意思的是,在片尾,儿子数落父亲接受山外世界的想法,叮嘱父亲注意和村里人的相处。父亲抱怨:山里还这么复杂。儿子出人意料的给出:”生活是复杂的”这样的答案。父亲才发现,其实儿子已经长大。于是父亲不作声。默默接受。 在这里三对矛盾互相交织。三对矛盾最后都达到平衡。 关于旅途所代表的意义。。。。。。 这本是条没有风景可看而且孤独寂寞的旅程。影片也只摘取了父亲和儿子的三天路程的影像。但是这段旅程却绝对有着别样的意义。 这段旅程是父亲为了叫儿子熟悉以后的邮递工作而进行的一次带有仪式性的跋涉。在这次跋涉以后儿子要作为真正的接班人。而父亲也要退休。父亲在山路上跋涉几十年,退休怎么说都带有悲壮色彩,可是父亲却不悲哀,只是在最后流露出少许的留恋。影片没有在这里拿“悲伤”说事。在这段跋涉以后父亲将退休,儿子将继承工作。这样的维系和传承在这个带有仪式性质的跋涉过程中显得意味深长。 这段旅程是儿子对父亲生活的临摹和父亲对自己生活的重演与总结。原来儿子从来没有陪同父亲走过这么一段路程。这次路程中他体会到了父亲的辛劳和父亲默默流露的对他和母亲的爱。而他以后也要向父亲这样生活。这是一次对父亲生活的临摹。父亲的最后一趟山路过程中,他不断回忆起过去,所有的点滴好像历历在目,然而,以后这样的生活将不复存在。所以这是一次重演与总结。 这段旅程还是一种轮回与延续。路程是轮回的,从家门口出去还要从家门口回来。父亲在路上跋涉了几十年,儿子要接着跋涉。儿子曾经到过山外的世界,现在又回到了原来的地方。就好像父亲在影片中说的:山里的人为什么喜欢住在山里,那就像是脚放在鞋里舒服一样。儿子是父亲的生命的轮回与延续,也是父亲工作的轮回与延续。电影的命题在这里关于人的生存状态的命题再一次被强调。 关于几个我喜欢的场景。。。。。。。 好像我开头说的,电影是哈姆雷特,多少人看就有多少哈姆雷特。在这里摘取几个我觉得有意思的片段。 儿子和父亲要开始旅程的时候,儿子同母亲亲热的告别,但是对父亲不理不睬,父亲赌气而带有吃醋意味的说了句:“妈、妈的,叫得亲!”。父亲憨厚而可爱的样子凸现了出来。 其次,父亲在侗族村落里的漂亮的侗族姑娘时和儿子说:“我每次进山,只要看见她就想起了你;我在心里面说,不定哪天要是我儿子看见了你啊,一定会迈不动步的。”这是父亲和儿子第一次讨论爱情。父亲说的含蓄而憨实。儿子有点埋怨的用母亲和父亲的事例作了回答。这个时候父亲和儿子已经在不断靠近。 侗族姑娘纯真的笑着告诉儿子:把碗扣在收音机上,这个就是立体声。儿子木讷了。儿子在山中的突兀感被这个姑娘打破。看到这里,我不禁微笑着。 给五婆送信的那段,儿子被父亲过河以及父子在捡拾信件几乎算是每一节的小高潮了。影片中这样的亮点很多,但是并不意味着这是一部在小处上花心思取胜的电影。宏观上基调的平稳和水到渠成才真正然骨这部电影获得成功。 在这部电影中,虽然名字是叫那山那人那狗,但是狗只是被作为拟人化的龙套出现。少了很多值得渲染的地方。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看这部电影的时间实在有些久了,于是几乎都是纯粹客观的来看待它,所以语言中少了许多美感。 获奖情况: 第十九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故事片”、“最佳男主角”, 加拿大蒙特利尔电影节“最受观众欢迎影片”, 北京大学学生电影节“最佳男主角”, 上海影评人协会“年度十大佳片”。
《那山那人那狗》下载观后评论:
平淡如水的一部电影。剧情平淡没有波澜,但又有蕴味。乡邮这个工作看似普通,但对于乡民却很重要。印象很深的是父子俩对着白纸,给老奶奶假装“读信”。影片对父子情的阐释很到位。儿子背着父亲淌过河水,父亲偷偷哭了的画面很感人 。一直与父亲有隔阂的儿子在送信的途中,从乡民们的反应重新认识了父亲,两人关系更近了,儿子也成长了。不得不说电影里的狗狗“老二”真的太可爱啦,好有灵气呀!(哈哈哈还有老头把腿搭在狗狗身上捶腿的画面太温馨了)看电影的时候会时不时想起我的老家,想起泥泞的小路,想起青山绿水,还有老家的那只大黑狗?。小时候国庆回老家,它每天早上都在床下等我起床,我们走的时候还一直追着汽车送我们www我很怕狗,但那只大黑狗与我的感情很深厚。算是第一个与我关系亲密的狗狗吧?
湘西乡村空镜爸爸把书信掏了出来重新整理爸爸要一起走一趟 追上已经走了一段儿的儿子妈,妈,叫的亲两人走出村子 过桥 路过山下的庄家走路特写 石阶 爬山路 父亲跟在儿子身后看着跟着再遇见人呐 向右侧身老二咱们歇会儿同时问累不累父亲点烟 有段治病对话老二走 赶路喽有段儿时回忆 心里害怕爸爸 爸爸回来带了玩具枪下山路父亲没跟上 儿子回头看 追回去 父亲出现 松了一口气进村儿了 介绍 我儿子第一个地点 村委会 冷清 有点儿失落老二一叫啊 他们就知道了秘书来了 三人镜头 爸爸介绍儿子聊天儿 帮父亲点烟趟冷水 不兴自己喊苦相亲们来送走进山路 回忆起父母的故事曾经以为我的家 是一张张票根父亲嘱托 送信岔路来到五婆家给五婆读信五婆,我会常来看您的,我信多,你常
刘烨怪乖的,在这儿,还有眼色、有冲劲、不怕丢脸。。害。。会哭的娃有糖吃,还有表扬信和职级。。啊好羞涩又暗中开心的刘烨,想起来蓝宇了艹。。眼泪唰的就要下来了/(ㄒoㄒ)/~ 父子和解路哇。。驿动的心。。啊想起紫罗兰永恒花园了。。我靠,是万人迷陈好啊,时代的眼泪啊。。?,穿帮了,80年代的侗族乡村,放的是95年Michael learns to rock的thats why you go away!omg,盖了个碗竟然出来了3D环绕立体声的感觉!公路片啊,身份互换?。。刘烨。。身材不错? 竟然有欧阳常林,挺日常的吧。。就是这种存续、接班,有大家、没小家的,现在来看是挺老旧的主题了。。
片名让我想起了高中作文标题,老电影的色彩也并没有那么吸引人。 但是看着看着,就觉得没有更贴切的名字了,每一帧画面都深深契合。老电影的色带,少了滤镜,更多了一份大自然的纯粹,山里人的简单。 看完想到了一个词,传承。 邮递道路的传承,人情的传承,理想的传承 父亲教给儿子的同时,儿子也影响着父亲 父亲欣慰于儿子长大了,交给别人我都不放心 儿子理解了父亲的责任与不易,继续走上了那人、那山、那狗的人生路。 1个半小时的电影,没有一句废话,朴实无华却无数次戳中泪点。 越是简单纯粹的东西,越打动人心,因为干净最难能可贵。
淡淡的故事在湘西秀丽的山水间展开。 都说父爱如山,父爱可以像山一样厚重,同样也会背负得沉重。耿直,善良的父亲不擅言辞,在送信生涯中,目睹了深山里的人们对外界信息和亲情的渴望。 “给人们带来盼头”的使命感使他背起邮包跋山涉水二十年,得到了村民们的敬重,却独独忽略了家庭,妻子孩子备受冷落。长大后的儿子子承父业背起邮包,重复走过父亲的路。这艰险崎岖的一路上有遭遇美好的邂逅,也看到了有人间的冷暖,更理解了父亲的执着。电影结尾处儿子似醒非醒,撒娇般地将腿压在父亲身上,而父亲则是一脸宠溺疼爱,电影定格在这暖心的一刻。
一部被日本拯救了的电影(日本贡献了超8亿的票房,内地几乎零票房),电影这种朴素的家庭情感正好就是日本人最擅长的,这种父子之间的疏远感的爱是专属于东方人的感受。 父亲肩负着家庭的重担,很少关注于孩子的成长过程,所以对于孩子来说,只有母亲才是自己的亲人,虽然知道他是父亲,而但仍有一种陌生感,虽然两人都爱对方,但总不能好好表现出来,反而还会被对方误解,这种既是「隔阂」也是「关爱」的关系是专属于中国人的一种情感。一边嫌弃ta同时也是关心ta。 那不变的家乡的山,那不变的叫老二的狗,只有那变了的人,但不变的角色。
这大山里太美了!看电影真的会爱上这里。???反过来的思维就是原来我家真的不太山卡拉,至少不住大山里,去隔壁村去镇里去市里都有路,而不是爬山涉水的路迢迢。淳朴的村子,美丽的风光,还有儿子在父亲一路陪伴下的送信送物资,明白了其中的责任和送达的希望和念想。父亲不爱说爱而儿子未必感受到呀。小时候,母亲带着我等父亲回家,后来,母亲等我们一起回家,再后来,我肩负起责任父亲目送我离开。我长大了,而父母都老了。刘烨的大眼睛和那忧郁空灵的气质,只有他年轻的时候拥有。陈好也好好看哦。
拍的真美啊,美啊、美啊、实在是美啊!简单之中还带了很多惊喜。父亲说:能游江啊,不一定能过好溪,不一定能在这张曼青苔的石头上站稳脚跟。侗族或者说少数民族的歌舞真美啊,幸福啊!养狗之后,特别能理解父亲对老二的感情,这是它的一片心意。如果不是在土家族待了两年,我可能不会理解父亲照顾五婆的伟大。电影提出了很多矛盾和问题,父亲落后的某些观念,大学生需要教育吗?递绳子年轻人和儿子的未来、儿子和陈好的爱情······山里的人住在山里的舒适,是看似不便之中的千变万化。
非常纯净的电影,很温情,没有太大的戏剧冲突,中国人家人之间的感情都很内敛,有时藏在一句看似不经意的话里,有时藏在一个不起眼的小动作上。电影的画面很美,湖南的山坡,树林,溪流和稻田,最美的是透过树林的日光照在稻田之上,蜻蜓的翅膀闪闪发光,父子和狗安静地走在田间小路上。画面的纯净透着一股清冷,我是南方人,画面的质感能让我感受到空气中的水珠,是南方的湿润。我想如果电影里说的是湖南的方言,刘烨长得能再淳朴一些,那就更好了。
80年代的中国乡村面貌湘西地区的民俗风貌父亲对邮递员这份工作的不舍,儿子接替父亲的工作后越来越体谅父亲,母亲对丈夫和儿子的担忧。一家人的感情越发真挚。送邮路上,那山那人那狗,湘西美景,雾蒙蒙的稻田,石桥小溪,一切都那么美;狗与人之间互相陪伴,各村乡亲们的热情,乡亲们的那一张张笑脸都是那么纯朴。通过邮递员将来自各个地方的信封送到各村的每一户人家,传递着大山与外界沟通的唯一方式。整片电影充满温情,值得一看。
随着年岁渐长,再看这部片子更能体会到我和你之间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你不断地在目送我的背影渐行渐远,遗憾的是我很晚很晚才发现你一直驻足于我身上的目光,晚到你已年过半百,没有更多的精力和我争执。曾对你恶语相向,冷眼相待,无数次的关门离开,我却从来没有回过头来和你好生道句再见。“到如今年复一年,我不能停止怀念,怀念你,怀念从前,但愿那海风再起,只为那浪花的手,恰似你的温柔。”
父与子的传接之路,陌生二人组在合走送信之路后,经历人情冷暖,逐渐打开心扉。山里的人,引路的“老二”,一个地方,一个故事,让陡峭且乏味的山路变得趣味十足。在新老交替的阶段,父亲坚持不做汽车,要求脚踏实地的走,儿子也最终明白了父亲的良苦用心。心其实比脚累,父子二人因为送信而分隔两地,也因送信变得相互理解。大山里发生着爱情,也有思念彼此的亲情。
我也是山里人。那滑溜的青石板我走过,那清凉的山井水我喝过,那黢黑的吹火筒我用过。卷起裤腿,佝偻着背我过河摘覆盆子的是外公;牵着我爬山摘覆盆子遇蛇滚下山的是外婆;寡言少语,临终也没有对我提过任何要求,只要我平安健康的是爷爷。我的童年在山里渡过,它滋养我;我的青春给了城市,它鞭策我。但我想我最终的归宿还是那个回不去的泥砖土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