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色薄雾》电影完整版剧情简介:
背负被火纹身的过去,护理师法兰琪内心空洞无谓度日,直到遇见自残就医的佛萝伦斯,被她的神秘与厌世深深吸引,两人爱火一触即发,法兰琪也搬入佛萝伦斯的重组家庭。然而爱情迷幻如烟雾般难以抓牢,更如毒瘾般难以戒除,佛萝伦斯断然结束关系。复仇的阴影盘旋不去,昔日的伤痛难以抚平,原以为能抛开过往就此平静,但未解的谜团和反复的情绪却不断侵袭着法兰琪⋯⋯
第73届柏林国际电影节泰迪熊奖 评审团奖莎莎·波拉克 第73届柏林国际电影节全景单元观众奖 最佳剧情片(提名)莎莎·波拉克
《银色薄雾》下载观后评论:
女性导演,lesbian的故事,涌现特有的细腻、痛苦与愤怒感知,宣泄愤怒和仇恨的方式别具一格(很少在银幕上看到有女性直接向仇恨的对象扔汽油炸弹hh)利用身体创伤,直观书写和怒吼曾被无辜施压在躯体上的刺青与枷锁。正是因为过于用肉体的方式去思考、行走、交流与和解,也让我在这个过程中更多感到不适和茫然。灵魂面对创痛,是需要用如此极端的暴走和水乳交融的性爱来疗伤吗?在医院直视创口不断和解时,到底是遭遇萍水相逢,互相抱团取暖的陌生人,还是在彼此成就、触碰的过程中去创生,依然觉得导演没有给出她最终的答案。最终的和解是借用他人之死而达成的崇高。或许“爱丽丝”这个角色导向为救赎,但我大概是看这样在摩擦中不断宣泄和清理创口的电影看倦了,于是这部在爆裂中带着朦胧的迷失的影像也让我不知所措。但女导演get到女性的身体魅力!
#love is love爱酷电影周2023??#四星半,与孤独一起呼吸,镜头很美,贵在真诚表达,不甜腻不娇纵,对底层矛盾重重的生活刻画的入木三分。她是伤痕累累的浴火凤凰,独自徘徊在银色薄雾之中,“别管那些让你停滞不前的怒火,好好认真面对现在的生活吧,或许以后你会原谅它们。”童年的阴影挥之不去,没有血缘的人相聚在同一屋檐下,全片最信服爱丽丝这个角色了,一个睿智善良伟大的“母亲”,她虽然最后离开了却连结起这些无家可归的孩子们。讲酷儿爱情却又不止于此(并且与《五恶魔》有相似之处),结尾是开放性的——弗兰基终于来到了生父门前,她还会坚持讨回公道吗?令人浮想联翩……ps,没想到号称文明包容的腐国也会发生对性少数的歧视伤害事件,映前有荷兰大使发言,荷兰人拍英国片,所以这是一部荷兰电影吗?
视听兼备了成熟和2.0,但文本过于1.0了,特别是前大半部,谁出轨了谁自杀了谁相爱了谁得性病了——就是一件接一件的“事儿”,不是“情境”。怎么说电影也是时间的游戏,需要掐头去尾,需要小鸭子浮在水面但看不见的鸭掌狂蹬水。把故事从“头”讲到“尾”本来就是背离电影化的。最后和解泄气了(虽然通过小朋友之口很妙),回家路上我还跟q说,全世界的电视剧,美剧台剧奈飞hbo……主流大众文化产品们都在“和解”,和解是一种主流文化产品中的大势,艺术片要做的就是戳破这种你好我好大家好。不过这个压抑的打光及其他视听语言直接把q整得当场应激了,我竟有点幸灾乐祸hhh,说明导演技法还是奏效的。看到扔燃烧瓶又被接住扔出来一场好戏,只要看到一场好戏便是不虚此行。苟活于世的大多数时间,我在等待的就是那一场好戏
粗粝而锐利的影像表达力,描绘了一个时间的牢笼,影片中多次进行这样的声画搭配——当主角 Franky 讲述自己最痛苦的过去时,画面就播放她最快乐的现在时,时间的语态在创伤中被混淆,因此 Franky 无论如何怒吼都依然困在过去无法动弹。愤怒的虚无主义者常常将“和解”视为一种妥协,但我不认为这是一个妥协的故事,而是一个啃噬自我的血肉从骨灰里重生的故事。影片的气质就像 Franky 一样,直面最冷酷的现实,寻觅活下去的可能,戳破同性之爱并不总是治愈美好的,它也可能是有毒且无解的,与其它亲密关系无异,人类就是充满缺陷,你不能指望有一种万能药。主演 Vicky 有很强的生命力,是那种一部电影就足以让你忘不掉的演员,她小时候被故意纵火烧伤毁容,演戏的同时在救助她的医院里当一名护士。
【2023 欧美小妞 文艺 爱情 原声乐 真人真事 英国】[pc]微露,98.7min,BBC,片头贴片混剪略高级。柏林一奖,真实回忆+灵感即兴,开场影像感很强,面罩手卷烟,废墟红气球,母亲尿床,医院护工,舌钉,烧伤,枯瘦,银粉,父亲外遇,分手男友,百合,恐同,公交欺凌,淋病不孕,删改维基,临终关怀,豆网简介中的“工人阶级”别有味道。同父异母,儿童,三根,32'女二吉他弹唱不错,识别不出,海边列车,游乐场,理发,重新游泳,锈船沼泽,冰淇淋,催泪,94'插曲兼片尾曲不错
剪輯混亂不知所云,分手的戀情依然沒結果,縱火犯依然逍遙法外,家庭困境依舊沒解決,有愛心的大嬸愛麗絲癌末病逝沒有出現奇蹟。一開始女主跟同事吃漢堡說「我把球吞下去了」我完全看不懂球是指什麼,本來猜是舌環,但是吞下去到晚上跟男友接吻時還道歉了,也沒去醫院,所以完全不理解。妹妹本來可以捅死渣男男友,結果只是擦傷,妹妹莫名其妙皈依伊斯蘭教也沒交代原因,後來的對象看起來還是被她捅的男友啊!感覺女主最後可能會跟傑克在一起。因為剪輯不佳導致我看得一頭霧水。
于法文中心,爱酷电影周,非常超出预期的一部,演员很有魅力、力量感,被灼烧过的脸部和身体皮肤时刻提醒观众,痛苦不会过去,生活不是和解。Franky的社会关系不复杂,片中角色不多——恐同的妈妈、受到伤害后投身宗教的妹妹、没感情的男友、当年给她带来火灾伤害和阴影的人;这些都比不上她遇到的病人/爱人Florence给她的毒害深。有限的时间里,导演让观众看到了亲密关系的危险。癌症晚期的Alice和有缺陷的Jack反而是主角的人生支柱。
原来是生活流叙事,抛却绝对的plot driven,结合一部分素人演员出演,创作方法会直观的呈现在产出中,非常make sense。Lea的一条宗教线可以说是有欢笑有泪水了加得很好。但是这个love relationship真的看得我频繁高挑上眼皮,well毕竟不是你遇见的每个人都是来救你的,我们鼓励这种电影真实,不过放在爱酷电影周还真毒汤一碗。(btw导演长得这么像L word的 Bettey怎么回事!哈哈哈哈哈哈
#BFIFlare:看过最好的青春疼痛片…最喜欢片子把同性情感元素处理成并非主线而是生活的部分,无论歧视还是冲突都和其他家庭、生死、爱恨等等元素同等地组成主角的来时路。映后Vicky说几乎是部半自传,原来身上的疤痕不是化妆处理而是真实的,甚至片里几乎每个桥段都是主创们从自我的创伤经历里生扒下来组成的。真正流泪是听到Vicky说,“I’m more than my scars, now I knew that.”
虽然展现底层生态的信息和剪辑一样碎,不过那些随便展开就是一个社会议题的词条不过是电影的辅音,描摹角色的状态才是电影的元音。无限贴近的镜头特写对我向来有效,不排除以前看到过,但这部作品的声画冲突用得如此明确,痛苦和快乐在同一时间呈现,让人觉得现实如牢笼一样窒息。前面拍霓虹跃动的时候还觉得颇为老套呢,结果直到纵火那段无法不对导演另眼相待。音效运用和接续的实验影像简直想让那些不节制或者模板化的类型片导演好好看看。
童年的一次创伤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心里阴影以及身体上明显可视的伤痕,并且这个创伤一直是多年来埋在心底悬而未决的一个谜,当然还有一个破碎的原生家庭,这种累积的极度压抑需要一个出口,这个出口往往是遇到另一些相似的人,一起抱团取暖、走向和解。几次声画对立处理来体现这种痛苦与释然,几个女性人物都很饱满,弟弟角色的加入不至于使得迫害全部来自男性依靠全部来自女,灯光用色很张扬,戏处理的精准直接不拖沓,令人眼前一亮。
全程都在用情绪主导着电影节奏,大胆且奇妙。这片放在酷儿影展属实有些错位,女二对于女一来说,相比若即若离的恋人角色,更类似于女一心中重逢抛弃自己重组家庭的父亲后猝然萌生的“撒旦”人格,不断诱使她剥离原本的恋爱、剥离出原有的家庭甚至燃起熊熊复仇烈火并大胆付诸实践,不过另一方面走入一个独特的重组“家庭”的奇特经历也在治愈着她的内心最终推着她走向救赎和原谅(这一点白左味有点浓,不是很喜欢)。
其实仔细琢磨一下还挺好的,一种被主流社会边缘化下的queer kinship and chosen family,观众越是觉得难以捉摸,就越显得无比现实。这种在主流观众看起来无比fucked up的生活锁水,其实正侧面折射出主流社会异化下的个体如何被构建,被毁灭。但那有如何呢?关于生活的真相有很多个,那只是其中一种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