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见列宁电影完整版「1280p高清」mp4|迅雷下载-菲尚韦实影视网
热门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剧情片
再见列宁

再见列宁

  • 豆瓣评分:8.8
  • 片长:121分钟
  • 导演:沃尔夫冈·贝克
  • 年代:2003
  • 地区:德国
  • 类型:剧情 / 家庭
  • 语言:德语
  • 编剧:贝恩德·里希坦伯格 / 沃尔夫冈·贝克
  • 影片别名:快乐的谎言(港) / 再见,列宁!(台) / 民主德国在79平方米房间里的延续 / Goodbye Lenin!
  • 更新时间:2020-10-30
  • 上映:2003-02-09
  • 主演:丹尼尔·布鲁赫 / 凯萨琳·萨斯 / 楚潘·哈玛托娃 / 弗罗里安·卢卡斯 / 亚历山大·贝叶尔

《再见列宁》电影完整版剧情简介:

阿列克斯小时候,父亲逃往“敌对国”西德,母亲是忠诚积极的社会主义活动家。1989年秋天,母亲亲眼目睹参加游行的阿列克斯被警察抓走,心脏病发作陷入深度昏迷。8个月后当她醒来,柏林墙早已倒塌,她身处一个迅速变化的新国家还浑然不知。为保护母亲仍然脆弱的心脏,阿列克斯决定让民主德国在79平米的家里继续。东德老牌子的食品用旧瓶子解决,早已停播的新闻节目由想做电影导演的朋友操办,但变化的生活让伪装越来越难,窗外大楼上挂出一幅巨大的可口可乐广告,就让阿列克斯惊出一身冷汗。   终于有一天,身体渐渐恢复的母亲独自走出家门,发现了完全不同的世界。为解释一切,阿列克斯用录像带制造了1989-1990年间德国历史事件全新但离谱的版本。其中很多素材取自真实事件,比如前东德第一个飞上太空的宇航员在统一后成了出租车司机,这让《再见,列宁》具有相当的可看性。压题镜头:母亲出门,正好看见直升飞机吊着半截挥手的巨大列宁塑像从面前飞过。视觉震撼强烈。 以下是Amazon.de对于该片的评论: 1989年秋天柏林墙倒塌至今已有很多年了。现在绝对有足够的时间来回顾这段历史上不寻常的事件,使所有人—不管是东德人还是西德人—对此有一个有教益新看法。这也正是电影编导Wolfgang Becke和剧本作者Bernd Lichtenberg想要通过《再见,列宁!》 表达的。 他们关于那几个月—东西德迅速结合—的故事,给了德国统一新的诠释,并表达了他们一路走上混乱的、常常充满矛盾的感受。 Christiane Kerner (Katrin Saß饰)正好在去共和宫殿庆祝民主德国建国40周年的路上,目睹了国家政权是如何镇压安静的示威游行。 被镇压的人当中也有他的儿子Alex (Daniel Brühl饰)。 人们并不知道,眼前的这一切对她的打击很大:也许是采取行动的人民警察,也许是她发现,她儿子与她的理想背道而弛。她在完全弄清楚眼前的一切前,突发心肌梗塞昏迷过去了。8个月后她奇迹般的醒了。现在已经是另外一个世界了。 民主德国成为了历史,资本主义用它所有的名牌商品冲锋般的攻占了东柏林。这些无论如何不能让她知道。否则她会过度激动而死的。所以21岁的Alex决定,他和他家里人来演一场戏,假装民主德国还存在着… 通过住所的墙壁、一位妇女的自我介绍来体现出民主德国的延续,这真的是一个疯狂的想法,而且还真点儿名堂。这是一出为了掩饰东西德合并,由Alex绝望的并且总是无指望的尝试所带来的荒谬喜剧。但他对于过去的记录一点都不荒谬。当他在柏林墙倒塌仅几个月后去超市寻找那些过去民主德国的商品而只找到联邦德国的商品时,一个问题确实出现了,那时是不是一定要那么做 – 特别是,当人们意识到自从前几年民主德国的经典产品已经完全重新出现。但是Wolfgang Becker不是为了在这些场景中去空空的怀旧或者加上煽情的色彩。他更多描述的是这些事件的原动力,把当时人们是如何被它们占据的情形展现在我们的眼前。 如果Daniel Brühl 是想试试看那种让人想起闹剧时代里喜剧片的疯狂和绝望是否能让谎言变成真实,那么就不是对民主德国的怀念在激励着他了—就像Peter Timm在《Der Zimmerspringbrunnen》(房间喷水池) 里深情地画的漫画。他为他母亲和他自己创造的是另一个、理想化的民主德国。在他的努力中所表露出来的是对于一个完全不同的,远离旧的资本主义模型、社会主义模型—只有在20世纪89年90年没人真正相信—德国的梦想。最终Alex注定失败,但是这远远没有让他成为一个失败者。那时像他这样的人还有很多。--Sascha Westphal

《再见列宁》下载观后评论:

电影里面“用无数个谎言去弥补一个谎言”叙事类型的典型,将个人的生活构筑于整个德国现代史的宏大叙事里面,母亲不愿意看到自己奉献一生的东德走向了它的反面,在她的丈夫离开之后,国家主义就是这样的一个替代品,它给了人们一个父亲的形象,一个伴侣的形象,提供人们情感上的支持,这就是人们的倾向和人们的心理需要是密不可分的缘故。在这个小小的专门为了欺骗母亲建立的东德里面,她的结局是另一个平行时空里的圆满,昂纳克审时度势将国家交给了曾经的宇航员,并以更开放的姿态去迎接西德与世界,两德因此统一。用东德的叙事讲完了德国分裂这个二战之后漫长的注脚。可口可乐、宜家、荷兰进口的罐头、卫星电视...这些都是西方现代性的意象当母亲说,“我以为可乐是二战前就发明的”,回答是,“是啊,资本主义不知道从我们这里偷了多少东西!”

再见列宁剧照

我看《再见列宁》———理想主义者的自欺欺人和向现实的逐步妥协。这是一部可以与《窃听风暴》联系在一起观看的影片,因为都发生在德国统一前后。只不过《再见列宁》拍得很含蓄,但是很多地方又不含蓄,比如空中飞过列宁雕像那一段令人印象深刻,其政治色彩掩盖了亲情与爱情方面的一些东西。亚历山大其实才是全片最理想主义的人,用自己的方式创造了一个时代,即使它仅存在于79平米的小屋内。那“善意的谎言”如同德国共产者最后的一丝自我安慰。“我多么希望这是真正的东德”一句,饱含一代人的苦与泪。短短2小时,它完成了对一个时代的纪念,这种纪念超越意识形态,超越民族国家。它不是气势磅礴的史诗,却令人肃然起敬。这就是《再见列宁》:有亲情、爱情、信仰、背叛、善意的谎言、残酷的真相、人心的冷暖与历史的变迁。

再见列宁剧照

此电影格局不小,很有说法。不局限于两种主义。有的高赞影评觉得资本主义胜了。我觉得不然。在男主布置的电视里,其实可以看到,人们对于一个理想的社会主义是有憧憬的。影片最后这个憧憬也在众人面前伴随着他母亲的骨灰飞向天空。为什么那么多人都到场,因为代表人民。影片为什么是总提天空,天空在我这看来约等于理想主义。脱开此项,种种细节可以看到对人情的呼唤,包括父亲这一角色,姐夫这一角色。其实都可有可无,让我们看到,人的感情是超越如此约束的。算是一个升华。直升机拉人头那一段我觉得也很经典。惯例:laura好漂亮,尤其穿白袜子那场。

再见列宁剧照

哪有什么绝对客观的世界啊,只有一个个漫长光阴里,一点一点镌刻在我们身体、心头的世界而已。只不过这一个个小世界又似是能彼此听见,彼此点亮吧。她躺在那儿看着他,仿佛还是廿年前那个含着泪光,小心翼翼环抱母亲的小男孩。她一生挣扎在孤独、恐惧与逃避中,她需要这个信仰,才能”相信“自己选择没错,却没想在生命最后的日子让儿子点亮,所谓“信仰”,又哪有真心可贵?只是未曾经历,又如何能理解这份真情?钢琴太美,看到后面真是Lascia ch’io pianga (让我泪长流)。

再见列宁剧照

没怎么看过政治相关的电影,虽然说片子从家庭着手描写东西德分裂对单个家庭乃至个人的影响,政治内容不多,但看上去还是很累,看看歇歇花了一个下午,剧里东西德冲突的画面拍了很多,冲突性也很强烈,一开始以为剧里的儿子也是向往资本精神的西德的,但看到后面又觉得他自己已经沉浸在自己为母亲塑造的这76平的东德里了,很让我感触的是妹妹和爸爸在汉堡王前的相遇,只是因为不同政治倾向选择,一家人就变成陌路人。不知道是不是我自己的原因,总觉得这种战后反思类的题材看得有些无聊。

再见列宁剧照

最开始看到名字的时候以为是一部政治片,后来才发现是一部家庭片,还充满着荒诞的喜剧元素,但是在荒诞的背后,却拥有着悲伤的内核。男主为了自己的母亲编制了许久的谎言,而后来随着时间的更迭,我相信母亲去世前是发现了事情的真相的。影片中最经典的一个片段是母亲与列宁头像擦身而过,这更像是一种告别,在历史的洪流中,我们不过是个旁观者,正视历史的更迭以及时代的变幻,让美好的回忆都留在记忆中然后才能更好的去拥抱今天!另外,原声真好听好电影与好音乐永远相辅相成!

再见列宁剧照

1:最美好的,不过于用过真心的温情。很喜欢这样的儿子,即使他连抽烟都不太习惯;也很喜欢这样的母亲,没有太多的矫情与幼稚,给孩子的都是最朴实真实的爱与关怀和责任2:片中有不少镜头我都挺喜欢,到这里我就说两个。首先还是那经典的列宁雕塑被迁走,是啊,哪有什么绝对不能动摇的伟人,如果有人强加于你这样的念头,那多半是非奸即盗。还有一个镜头就是最后母亲在知道真相后静静且微笑的看着假新闻前那用心对自己的儿子,那份微笑与欣慰,很真实,也很美好。

母亲生活在我们的谎言中,而我们却也活在了母亲的谎言中,可到底是谁织就了谎言,是我们的善意还是母亲的怯懦?其实,我们不过都是活在了政治的谎言中。母亲选择了祖国,这个国度是她信仰的一切,每个社会主义者不都有一个“资本主义”的梦吗?在我们自己的社会主义谎言中,似乎才看到了社会主义真正的模样,可这一切都是真的吗?可是最后,也都随着母亲的骨灰飘向夜空,化作了转瞬即逝的烟花,成为了一个既可悲又美妙的梦。

柏林墙开放后不久,成千上万的联邦德国公民,利用这个机会对民主德国进行第一次拜访,许多人都想留下,他们寻找着在资本主义社会优胜劣汰的残酷竞争中幸存下来以外的另一种方式。并不是每个人都有创业雄心和欲壑难填的消费,也不是每个人都有争做刀俎免当鱼肉的本事。人们想要另一种生活,他们发现,录像机、小汽车不是所有。他们已经准备好,凭借良好的意志力,旺盛的精力和不灭的理想,来实现另一种生活。

亲人之爱永恒。儿子也了了自己的残梦了吧。点子已经是绝妙了。这样一个点子怎么都拍不出差片子。开头美国影业的标志真让人不爽。列宁镜头十分经典。“社会主义是要更开放。”电视中的统一多美好,没有物价飞涨,没有压迫,没有资产侵吞……社会主义终于以其博大的胸怀接纳了资本主义,两者和谐共生。这不就是我朝吗……苏联人、东德人把社会主义弄成这个鬼样,实在是太失败了。美国呢,它还想故伎重演……

从本体论而言,本片无限强调电影(电视媒介)的欺骗功能,意识形态的询唤;和戴锦华老师论述的斯皮尔伯格之《辛德勒的名单》的重写德国历史弥合历史创伤有异曲同工之妙;最后,影片一改对于往日盛景的无限留念,甚至是知识分子的失落,而用轻喜剧方式释放人之创痛,在我看来,这本应该是一件很严肃的事……母亲/列宁/逝去,父亲/西德/归来,儿子/迷茫之众生/留念(而不知挣扎于过去的是他自己)

过去的岁月是否值得追念?看到最后已分不清儿子是在圆妈妈的DDR梦还是在怀念自己小时候的梦。一个时代最终随着逝去的母亲而成为过去,电影一扫东德的阴沉,如同现在柏林的DDR博物馆一样,色彩缤纷地纪念着过去的生活。国家剧变投射在这一代人身上造成的戏剧性被放大,观后留下了浓浓的怀旧情绪,我们也就在时代的洪流中了。是我们成为了历史,还是历史成为了我们?

9.0分。非常感人,一部颇具浪漫主义的电影!这本来会是非常残酷的一件事,40年的信仰随着柏林墙的倒塌逐渐褪去了,可是儿子却有着如此温暖和周到的耐心,在母亲去世前让一切都和以前一样。最后母亲可能也知道了真相,谎言总有被拆穿的那天,儿子换了一种方式告诉了母亲真相,真正的信仰不是封闭自己而是走向他人。母亲最后看烟花的那一刻真的非常美好。

资源来自于互联网资源,虽提供完整版全集但不参与影片上传于录制,不承担任何由于内容的合法性及健康性所引起的争议和法律责任。 欢迎大家对网站内容侵犯版权等不合法和不健康行为进行监督和举报。

Copyright © 2008-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