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赞美诗/红色赞歌》下载地址
《红色赞美诗/红色赞歌》电影完整版剧情简介:
导演: 米克洛斯·杨索
编剧: Gyula Hernádi
主演: Lajos Balázsovits / András Bálint / István Bujtor / Gyöngyi Bürös / Tamás Cseh
类型: 剧情 / 歌舞 / 战争
制片国家/地区: 匈牙利
语言: 匈牙利语 / 英语 / 拉丁语
上映日期: 1972-03-09
片长: 87分钟(匈牙利)
又名: 红色赞歌 / 红圣歌 / Red Psalm
IMDb链接: tt0067467
红色赞美诗的剧情简介 · · · · · ·
作为导演最著名的影片,《红色赞美诗》诗意地叙述了发生在19世纪90年代匈牙利的一次农民起义事件。影片审视了起义的本质,探讨了道德与暴力的问题。影片运用象征性的影象和语言,将红色运用到极致,并以导演特有的风格拍摄,全片仅有28个镜头。影评人认为杨索的叙事风格与芭蕾舞剧中的技巧非常相似。那些采取不抵抗政策的农民只是为了争取基本权利,与当局政权以及后来的军队陷入僵持状态。所有农民在对峙中休战片刻,庆祝自己的节日。之后,他们继续抗争,结果却以悲剧收场。
获奖:1972年戛纳电影节最佳导演奖.
《红色赞美诗/红色赞歌》下载观后评论:
从形式层面上看杨索标志性的长镜头依然在线,但是长镜头所带来的沉浸感完全消失,观众与电影世界产生了分离,让人无法产生共情。而杨索的调度虽然流畅,但是人物的符号化与机械化相较于《红军与白军》更加严重。(红军与白军尽管人物都是符号化并且简单对立而且观众不知姓名的红军与白军,但是剧情多重反转以及最后红军义无反顾地就义是非常震撼的,而《红色赞美诗》则缺少这种人道主义精神的震撼感)我们可以看出对于杨索而言,演员只是他用于画面营造进而自我表达的工具,但是很明显这与他试图采用的人道主义视角格格不入,他试图唤回人的主体性,却又消解了人的主体性,实在是有些一眼难尽。影像的外在形式完全盖过了内容表达,一切都是为了形式,不过摄影调度这些的确让人目瞪口呆,而就形式与导演功力而言的确值得褒奖。戛纳最佳导演实至名归。
持续的摄影机运动/换焦和演员走位像湍急的河流积蓄着革命的力量,其象征主义除了体现在鲜明易懂的物和色的指喻上,更多内嵌于人物宗教仪式化的行为体系、革命歌舞、突如其来的死亡和杀戮以及虚假的血浆和伤口。革命者被迫忏悔时白色布条代替了红色的,结尾宣誓时身着白衣手上饰着红布花,最后的超现实场景中出现全片唯一一件高饱和红色连衣裙。被士兵打伤手的女孩的吻使被当作叛徒处决的军校生起死回生,仿佛神迹显现;大屠杀的血从上游留下来染红了溪涧,他走进溪水悲悯地接受羔羊的血的洗礼;老牧师坚守以赛亚不暴力的预言,选择自杀作为给予社会主义的献祭。角色立场暧昧侵染,士兵前脚和农民一起载歌载舞,后脚就懦弱归位听令举枪扫射;农民前脚斥责牧师&烧教堂,后脚祈求上帝拯救他们于贫苦之中。宗教有很多张脸,每个人选择他想要的面具。
这部作品对我而言古怪又充满魅力,即便影像毫无生气,但是电影整体却承载了一种无声的反抗,对生存,对自由,对人权,对尊严,这是一场盛大的工人阶级群体性抱团取暖,彼此关怀!影像 80分(镜头的移动并没有太大的技巧,可谓是一种没有灵魂,甚至虚无的影像!我不喜欢它的影像,但是这种风格凸显电影内容,没有喧宾夺主)剧本 85分(一种不寒而栗,沉默却无比坚定的政治化另类版–此时无声胜有声)导演 90分(这部作品即便种种瑕疵,但是对导演意志得到了最大程度的表达,工人阶级的反抗基于沉默与死亡,但意志坚定,相互博爱,宽松)表演 85分(电影更趋向于一种舞台剧形式,演员的表演像一种没有太大情感的舞蹈演员行尸走肉般的抗争)创新 85分打分 85分内容系数 0.9
杨索“政治歌舞片”的巅峰,一场围绕摄影机的圆舞曲。长镜头之肆意流畅调度之复杂精妙无与伦比,杨索把巴赞用于纪实的现实主义长镜头天才地改造成不断运动展示丰富象征含义的形式主义长镜头,摄影机不再是旁观的叙述者,而成为这场宏大舞剧能动的主角。音乐的运用是电影的另一大亮点,此起彼伏绵延不绝的歌声一层盖过一层,象征不同阵营力量的对比,渲染情绪的同时兼有叙事的作用,仿佛也拥有了生命。影片用抒情诗式的表现方式叙述一场失败的革命,裸女、蜡烛、转圈、白鸽、火焰等杨索惯用的符号使其充满形式感,作为个人的情感消解到集体的情感之中,这是红色的赞美诗,革命的赞美诗,作为现实的革命失败了,但在浪漫想象的彼岸,系着红绸的驳壳枪最终击倒了统治者,永恒的革命精神在华沙曲的旋律中得到了升华。
质量在后半段急升。并非歌颂共产主义,只是写了一个可以做的最大的于是也必然是破灭的最美的梦。共同的真理无法找寻,共同的爱无法找寻,资源平均分配了也必然变为丑陋;所以共产主义真是最大的爱,大得像耶稣。扬索长镜头是真的有自己的东西的。长镜头细思贝拉塔尔和塔可夫斯基,时时镜头内十分丰盈。扬索却是镜头内极大的压迫,马儿音乐和跳舞的人群看似只是世界不经意的过客,然而有时望向镜头,有时在柔软的谷堆或坟墓前躺倒/扬索的成群结队以及不同角度的成群结队完全是一种人类力量。于是缺点便是在刚开始的时候这种人类力量并未展现,个体又不够丰盈。【人物介入气氛转换信仰更替势力流转生死幻梦全捏在长镜里】
意识形态宣传片,一部浓缩的共产主义革命史。火焰和鲜血,红丝带与红勋章。鸽子(?),羊群,粮食,武器,裸体,教堂。演员被完全作为表意符号,通过排列变换和歌舞场面等舞台化的调度来表达各种含义,牛羊成群、房屋古旧的草原显然是整片匈牙利国土的同义语。军队和人民从来不是截然对立的,往往表现出一种水乳交融又不得不手足相残的矛盾。美中不足的是说教的意味太直白太浓重,镜头虽然长,但是在视听语言的表现上显得单调——大全景交代群体,在人群中寻找最重要的事件并推成特写以强调(非表情而是身体)。溪中淌血,被皮鞭驱走的一切又卷土重来;红衣少女,人民终于拿起了武器,枪口所指之处溃不成军。
歌舞本是代表人类最自然纯洁的精神愉悦和自由,这和军队的整齐,统一,庄严有了一种对立感,不协调感。导演用音乐舞蹈表达心底那份对原始自由向往。而舞蹈舞台剧式的演员走位,镜头视角,加上剧情的推动,成为了一种独特的电影影像交响乐,很有层次感。而整部电影将舞台形式实景化,又打破了传统剧时间和空间限制。戏剧性的冲突,现实中从来没有停止过。自由和尊重永远是最奢侈的。。。这样血性的“战争”,成为了一首永恒赞美诗。。。 --《红色赞美诗》
「赞美诗」在一般化的趋势同民族元素及更独特的象征主义之间保持着平衡,可以说是在布莱希特和艺术电影现代主义的影响之下,杨索又一部重演革命传统的华美诗章;影片其实未指明具体的事件或时期,但可以看出讲的是匈牙利农民反抗地主与士兵的一次斗争;通过摄影机的变焦伸缩、横摇和推移,受害者与压迫者反复漂浮着穿过一个抽象、时而扩展又时而收缩的空间;农妇抓着和平鸽与挥舞来福枪、受害者戴着红花复活、血流成河、燃烧的教堂等都体现了对革命符号的充分利用。
肩抱肩跳舞,通篇唱歌,手拉手围着燃烧的教堂。美惠三女神,裸女鸽子。帽子上的红丝带,胸前的红花,挥舞着鞭子。神父之死。欢庆的民众和呆呆兀立的军队的对立。移动镜头之圆熟,观众如临其境,或者说被拉入了场景。军民共欢舞蹈场面庞大,宛若开幕式集体舞,结果,军队围圈向中间射杀,血流成河。最后,宗教战胜了社会主义信仰,皈依宗教。音乐家被杀,人们掌中的红绶带。赤裸身体之死亡特写。军队军乐。军官喝酒。红衣女子射杀众军人。举起带着红丝带的手枪。
87分钟,28个镜头,米克洛斯·杨索可算得上长镜头的殿堂大师,只是我个人并不喜欢这部电影。它更像是一部通过摄像机的走位编排的歌舞剧,除了机身走位和人物调度之外其他方面少有可取之处。杨索所秉持的运动叙事恕我直言没必要,机器的推拉摇移以及人物的出画入画只是服务于极致的形式。 尽管这种运动叙事不敢恭维,但这片子的长镜头的确让人折服,不该叫红色赞美诗,该叫长镜头赞美诗。
我们是团伙,也是火团,心如死灰把气孔引来,心血来潮把气味隐去,千奇百怪被安静地供奉,千刀万剐被恭敬地跟风,漏出的希望欲盖弥彰,歌咏比赛是念想的集装,没有了XX会反而更好,但OO围在了这些谁要,路从左下角把人拖动,时间被绕到前面拧松,裸到四处碰壁,巅峰叠到瓶底,无所不能的红倍受尖熬而无处不在的绿倍受谷舞,历史的长河在赞美诗里涨肚。
单一场景多动症走位,基本全靠走位转场,偏实验性质的电影。像班级运动会开幕式表演的操场彩排。俘虏与和平鸽,基督受难的子弹穿孔,复活(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与猝死(有的人活着……)红:红丝带(红丝带花徽章)、火烧、流血、红河(血染河流),象征革命,本质上是歌颂革命。白色是鲜血浸透前的颜色。这无数人,如同一人和他的克隆体。
突然飙泪。社会主义者们(观感上更像70年代嬉皮士)强烈的宗教感(宗教和主义共同参与叙事)、共同体意识(同志与教徒双重身份),并肩以歌舞对抗枪弹。这让信仰变得暧昧含混起来,这让为生存而挣扎奋斗与幼稚乌托邦混同起来,这就既歌颂又解构了”红色“。芭蕾舞剧般的运动镜头太美了,镜头动起来时,牺牲和抗争都充满诗意。杨索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