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枪》下载地址
《九枪》电影完整版剧情简介:
越南青年阮国非为早日还债,沦为“逃跑移工”,他勤奋工作期待还乡,不料2017年在河边被举报窃车,遭警察连开九枪不治身亡。舆论支持警方执法,却留下一连串谜团,为何警察要对赤裸的移工连开九枪?是什么迫使他成为逃跑移工?拘捕画面、家属访谈、相关报导交错,深藏其中的共犯结构逐渐浮现。苍凉景色搭配取自阮国非脸书文字的旁白,宛如回返幽灵诉说忧伤的短暂人生。
第25届台北电影节台北电影奖 最佳纪录片(提名)蔡崇隆 第25届台北电影节台北电影奖 最佳导演奖(提名)蔡崇隆
《九枪》下载观后评论:
本片引逝者生前臉書發文作為敘事旁白,希望賦予移工一個敘事主體的位置,立意良善,但抒情甚至偏於詩意的渲染基調,在本質上卻又與粗糙的現實,以及影片所企圖抱持的自制態度相斥,形成一種觀影感受上的極度矛盾。此外,比起對單一事件的縱向追索,本片其實更似對移工事件與處境的橫向大觀。雖能理解創作者希望避免再陷二元對立泥沼的用心,但在整體處理上因對每個事件多是淺嘗輒止,也不免趨於扁平,在手法成效上不見得有多麼新鮮高明。不過對尚不熟悉移工議題的觀眾而言,本片仍不失為一個具足夠份量的導覽索引。而排除紀錄片本身,密錄器畫面讓人因身為無力的旁觀者,而深深感到可恥且憤怒。不是一個人,是一群人。害怕一個滿身鮮血、手無寸鐵的人會丟石頭、救護車來了又走、直到最後一刻都在踩踐著。優越感殺人。紀錄片無法改變社會,希望觀眾可以。
議題很有價值,可惜,電影的質量擔當不起“最佳紀錄長片”的榮譽。從正片結束後蔡崇隆導演導讀的讀稿中,能夠感受到他確實是對東南亞勞工問題有認真的思考和立場的表達,但是回歸到電影本身,雖然工作生存環境的惡劣、次等公民的社會地位、制度漏洞的保障缺失有遞進式地一一呈現,但是思考更多時候被情緒所淹沒,尤其是前半部分,太過倚重情緒、放縱情緒,甚至一度讓人覺得在消費情緒,不禁給人一種鬧脾氣般的感覺,萬幸,後半段逐漸冷靜下來回歸議題討論。穿插其中的執法儀畫面帶來了難以平復心情的衝擊感,阮國非身中九槍掙扎著伸手扒著車門想要逃離,一波一波到來又不對身受重傷的阮國非進行人道救助的警察,拋開社會議題,殺死阮國非得並非九顆子彈,而是高高在上的傲慢與冷眼旁觀的偏見,這樣的一群執法者,真的可以保護民眾嗎?至少,我不相信。
紀錄片依然是傳統電視台的新聞專題片 東拼西湊靠採訪 明明很好的議題 完全可以在台灣各個角落找到移工身影 無論是台中東協廣場還是新竹新區的工地 腳踏實地進入移工生活 (how to and face what)真正觸及結構問題 不僅僅從各個新聞搜羅外勞之死與非法外勞躲警察 其實條子在阿非赤身裸體的狀況下就敢斷定他是移工選擇開槍 說明身分無關合法或非法如果不是放任歧視 他們怎敢?吸移工血還嫌人家血髒 所以台灣人權僅限台灣、日本和白人吧?有觀眾鋭評導演讓開槍條子閉麥 那也要兇手願意吧?不然怎會採他姑姑?姑姑倒是敢嗆講菲律賓警察可以槍擊打死毒販…可笑 台灣什麼發展水平跟菲律賓比?重點不是開槍 而是「憑什麼開九槍」 打到渾身血還裝「他有攻擊性 會丟石頭」 沒膽當什條子 石頭都怕 合理懷疑你怕豆腐
3.5 蔡崇隆有立場,但盡量不影響真正表達的主題:揭露及梳理隱藏在台灣非法移工死亡案件背後難解的社會結構性問題,媒介形式和素材的繁雜多樣也是出於此原因,記錄案發現場的密錄器;採訪受害者和警員家屬、律師、檢察官、民間組織等各方人士與代表;引述的新聞報導片段;撐警集會、移工大遊行的錄影;以阮國非臉書貼文為基礎,以旁白方式搬演逝者鬼魂返鄉的移動鏡頭。可見導演沒有把問題歸咎於單純的「誰對誰錯」的二元對立,而將非法勞工的困境細化到多個層面的責任,例如警察執法武力是否過當;移工惡劣的生存環境和權利;中介借政策漏洞牟取暴利的「回扣文化」等面向。過程難免蜻蜓點水,卻也清晰表明移工要在台灣社會爭取自由和權利何等艱難。密錄器畫面的存在只是以影像渲染暴力嗎?還是說,為了讓人們不要忘記這些每天都在發生的悲劇?
導演早年製作過與勞工議題的紀錄片,妻子的越南人身份讓他持續見證、體驗著外勞的生活狀況。阮國非事件是非法外勞在臺遭遇不公對待的極端案例,為導演提供了檢視結構性問題的抓手:政府在外勞問題中的失能(外勞遊行的口號“we want Government to Government”與泰國勞工不堪重負的暴動縱火,後者反而讓政府有所作為)、資本的運作(仲介與用人公司之間的推諉)以及police brutality(及其善後)。片子直接使用body cam的片段。按導演說法,阮國非裸身被射九槍後在警車旁扭動掙扎的全過程沒有額外剪輯,直接分成三段放在影片中;拋卻倫理的問題,他認為這是對臺灣公眾開出的一槍,這並非寄希望於紀錄片的直接影響,而是希望透過對公眾的呼求(選舉?)間接地改善未來外勞的生存狀況。
以紀錄片來說差強人意。主角阮國非的故事中間穿插大量關於其他非法/逃逸移工的新聞素材與訪談,雖然勉強可以看出以關懷移工待遇及台灣移工結構性問題為大框架,但公安事故、漁船虐死、宿舍火災、捷運移工抗爭等每個事件都止於蜻蜓點水,情感動員力量不足以外,除了拋出一個個歸諸結構的絕望言論,無從提供更深入的議題探索,不免令人遺憾。阮國非這一方亦然,電影平等地提供警方家屬意見與阮家遺屬的痛訴,然而對於兩造的觀點毫無辯證的企圖心,再考慮密錄器影像的殘酷如何先行地逼迫觀眾同情阮國非,電影究竟希望達成什麼真相、想要促發什麼思考呢?(甚至有一點以死亡作為奇觀震懾觀眾的隱慮)阮氏喪命與其他移工之冤死毫無線索地並置,「九槍」出現其他那麼多無關的移工事故,更令人感覺主題流於渙散,寧可導演專注一個問題好好挖掘。
單純看片子的時候不喜歡各種拼貼的呈現,雖然這就是複雜性所在,但未免讓人覺得太“分段”太“短視頻”(只是形式上,不是覺得片子本身沒有深度)。不過映後導演座談有說服到我,包括密錄器畫面的直接使用,素材本身就已經講了很複雜的內容。導演當然是基於人權立場而拍的,但他沒有苛責這個事件裡的任何一方,因為都是zd底層的受害者。一個背井離鄉努力學習中文的越南勞工,一個22歲初入社會根本不明白開槍後果的警察,在密錄器的記錄裡,雙方看似都掌握優勢,但都那麼緊張害怕。為什麼zd的缺陷要由兩個具體的人全責承擔?為什麼事發至今沒有一位高層道歉?很多人都看到這部片子,那麼希望未來能在私人領域多一點尊重。
我不能理解的事情愈来愈多,比如影视记录的目的是什么,仅是“对空鸣枪”而已嘛?比如在面对极其有限的信息时个人的立场态度是否正当?我尊重这些关注劳工议题者,虽然本身并不十分了解与在意,但是你由点及面的呈现出这个问题之后,之后如何呢?说这不是自己的工作范围在我看来是极不负责任的,作为理性的思考者理应有一套完整的解决办法与逻辑,否则每次都像是一个人开始吹一个泡泡,然后更多人加入,最后结果是泡泡破裂,满天星斗,结果没有任何实质落地,而这并不全然应责怪当权者,因为吹泡泡的人都不知道它最后希望落在什么地方,他们只能想到的是吹大.
整体就像在看一部新闻片,个人来说这部纪录片算得上中规中矩,我看到了湾湾的民众对于外来移工的歧视,特别是片中长达20到30分钟警察执法记录仪的展现,越南非法移工阮国非太可怜,身中9枪还在用石头正当防卫,警察依旧暴力执法,可叹真是没有天理,还有片中提及的对除越南国家外,印尼泰国等国,外来移工台湾民众的对待情况,让人不舒服不适,以及讲到了关于仲介对外来移工的不满遭大量外来移工游行,真的历来很多国家对外来移工都是戴着有色眼睛,只有我们国家尊重人权,庆幸身在祖国,真是太可怕,欲言又止
好遺憾...這麼好的議題被拍壞了。其他關於勞工的事件完全可以作為引申用5分鐘剪,那麼大的其他篇幅導致九槍案被分散的七零八落,而且討論的深度太淺了。既然已經是take side的紀錄片,那關於開槍警察的經驗?他的過失是來自第一次出現場嗎?警察的培訓制度是怎樣?阮國非不在做合法勞工後他的中介公司怎麼說?甚至我連非法勞工和合法勞工在台灣到底有多大程度的不同都不清楚。想探討是由於各種制度對其壓迫一層又一層,但沒有一層概括的清楚,沉痛,但也失去太多了太多了。。。好遺憾...
海報上寫「殺死他的,真的只是子彈嗎?」,這追問從電影的第一分鐘到最後一分鐘都從未停止,無論是電影中出現的人還是坐在影院的觀眾,都面臨著同樣的道德的審判,以此推廣開的是我們每個人希望有一個怎樣的社會,我們應該如何對待不同族群的人。我們每個人對社會的願景都決定著社會的真實面貌。作者論也好,攝影機鋼筆論也好,讚嘆導演不迴避自己的立場,切身的投入這一議題和紀錄片。導演在映後的最後講「我們對待少數族群的態度決定了我們與極權國家的距離」,這句直接又尖銳,但的確如此,也是警醒。
【8】电影最令我感动一幕是看到一群劳工在广场们聚集唱歌,仿佛看到了lu lu wang描绘的香港。通过现有的新闻材料处理,导演找到一个合适的切入口但并不意图替受害者讨回真相,而是对台湾当下非法移工的反思与讨论。镜头是有温度的,而迫不得已的马赛克,是为了揭露残酷真相,为死者蒙上的。电影让我满意的,是态度的摆正。并不是为了“九枪”而讨公道,也不是为了呼吁社会对非法劳工的关注,而是做到了“拍出来”“摆出来”,这点信念,记录真实而纪录的,是民主给的。
不偏颇且不回避立场,对谈也有聊后续措施。印象深刻的是蔡崇隆談及「旁觀一個人的死亡的意義和不得已」,以及影片中「政府」在一定程度上失蹤同他意圖喚起台灣公民意識的錨點之間的聯繫。我不斷想起《A Little Life》和《Flee》,但無法說出這議題有趣,因為過於殘忍。蔡導還提到會爭取把這部片子帶到青年警察教育活動中,作為避免「可避免的悲劇」的一環。和友人也有聊,我們反覆提及的詞是「文明」。而那圍繞著「文明」所展開的,他失語,我羨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