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在马里昂巴德》下载地址
- 磁力去年在马里昂巴德[简繁字幕].LAST.YEAR.AT.MARIENBAD.1961.CRITERION.COLLECTION.『1080P蓝光』.X265.10BIT.FLAC.MNHD (6.31 GB)
- 磁力去年在马里昂巴德[简繁英字幕].LAST.YEAR.AT.MARIENBAD.1961.CRITERION.COLLECTION.『1080P蓝光』.X265.10BIT.FLAC (6.31 GB)
- 磁力去年在马里昂巴德[中文字幕].LAST.YEAR.AT.MARIENBAD.1961.1080P.WEB-DL.H264.AAC (3.57 GB)
- 磁力LAST.YEAR.AT.MARIENBAD.1961.FRENCH.1080P.BLURAY.X264.DTS-FGT
- 磁力去年在马里昂巴德[简繁英字幕].MARIENBAD.1961.『4K蓝光UHD』.X265.10BIT.DTS-HD.MA2.0 (15.46 GB)
《去年在马里昂巴德》下载地址
《去年在马里昂巴德》电影完整版剧情简介:
主演:德菲因·塞里格 / 吉奥吉欧·艾伯塔基 / 莎查·皮托夫 / Françoise Bertin / Luce Garcia-Ville / Héléna Kornel / 弗朗索瓦丝·斯皮拉
导演:阿伦·雷乃
语言:法语
地区: 法国 / 意大利
编剧:阿兰·罗布-格里耶
类型:剧情 / 爱情 / 悬疑
上映时间:1961-06-25
别名:去年在马伦巴 / 去年在马里安巴 / 去年在马里昂巴 / Last Year at Marienbad
用户标签:法国,阿伦·雷奈,新浪潮,法国电影,AlainResnais,1961,Alain_Resnais,去年在马里昂巴德
片长:94 分钟
imdb编号:tt0054632
本片用一种现实与记忆穿插的方式勾勒了男主人公X(吉奥吉欧·艾伯塔基 Giorgio Albertazzi 饰)与女主人公A(德菲因·塞里格 Delphine Seyrig 饰)公剪不断理还乱的情感纠葛。X的记忆中对于巴洛克宫殿里的亭台楼阁如数家珍,在他的描述性旁白中,人们 得以感受到他内心巨大的波澜。在剧场舞台上,戏子正在表演着离愁别绪的桥段。观众席上X跟贵妇A对视良久。歇息之时,剧场响起舞曲,X向A邀舞,两人在近距离表达了对彼此的感受。A觉得这个X是个关注自己的陌生人,但是X却讲述了去年与她发生的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期间,还穿插了X跟A丈夫M(莎查•皮托夫 Sacha Pitoëff 饰)游戏对决的场景……
第35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原创剧本(提名)阿兰·罗布-格里耶
《去年在马里昂巴德》下载观后评论:
被导演故意设计过的场景与角色之间的距离和方向 解构了人物和空间的微妙的关系 角色不知看向何处又有何意的眼神 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中保持着相同的动作 都通过男主角旁白似的讲述串联在一起 形成一种奇妙的时空架构 女主丈夫的角色更多的是作为男主故事讲述中的一个剧情的具象化展示的工具 打乱男主感情思路的同时帮助观众理解其中 深景深 长镜头 充斥着的回忆与现实之间的Jump cut 这部电影最有意思的就是 下一个镜头也许就出其不意地换到另外一个时空 并且这个时空的作用是进一步建立整个故事的连贯性并增加其具体性 电影这门视听艺术在内容和形式上的高光时刻 用到极致的推和横移 戛然而止又鬼魅的音响 定格的群戏和一连串的震撼闪回等夸张拍摄手法 十分新浪潮 十分现代主义 十分作家电影 十分阿伦雷乃
北影节似乎跟课冲突了,后去B站看但太困了十几分钟就退了,今才完整看完 德勒兹的解读确实很妙,整部电影都是时间-影像晶体,现在与过去记忆叠映在一起,屏幕就是大脑皮层。注重事件潜在性特质,去层化运作以求逃逸解域。战争机器游牧对抗帝国,面孔与黑洞的转换。自己想法是显示出语言中任意性对线条性的超越,A的丈夫(?)扮演了上帝的角色,也就是他确保了意义的稳定,但同时也塑造了僵死的场景。A和X则试图作为两个孤立的能指脱出语言的线条性。也许A和X是所指与能指的关系,组合为符号抵御着上帝隐退后能指的单调。大量主观镜头,音画对位,无调音乐,镜子,跳切,静帧,甚至在一镜之内跳切转场(太惊艳了……也是时间-晶体说的证据)。最后果然是根茎环状叙事。顺带一提,回放时候用2倍速,发现这才是正常电影速度……怪不得看着困……
和广岛相比更喜欢广岛 像这样完全模拟思维过程 我希望是影片的一部分 不能够通篇存在 但它的纯粹让人忍不住要多加一颗星 这样的片子对我而言似乎并没有催眠的效果 大多数时候我很好奇人类究竟在现实之外的地方有多少能够共情的部分 准确来说是我想看看自己究竟会不会是个异类 那些专注于细节的时刻 世界之于我只存在注视 静止 甚至消失 这不就是那些闪回 放大 重放 有聚光灯从我的头顶打下来 这是在某一天回忆的时候 有放大镜的作用 不过我一直都知道 这些能够用文字传达出来的东西更能够用影像传达 是必然的 那么那些浪漫主义语言变空洞的内容 要到哪里找一个可信赖的载体 我不知道 这是能够一直保持好奇的原因 以及 “聊雕像的名字 树丛的造型 水池的水 天空的颜色 或者沉默不语” 这种状态也许比较接近了 那种自由
“形式即内容”,叙述者的身份不断变化,试图找寻线索,却始终堕入如水池雕像般变幻莫测的空间,被毫无预兆的移置,关于记忆的拷问最终成为对记忆的质疑(记忆的可建构性),这无疑是一次影像提纯的过程,以此奠定新的表述体系。听觉与破碎的画面彻底对位,使得影像向音乐化的流动性/暧昧性转移(节奏-停滞/巴洛克),异化的时空象征着意识的恍惚变化或曰内心的自省。复现花园/游戏/雕塑/声音文本均是疏离的符号,使主体迷失其中而丧失判断力,形成封闭的孤岛式迷宫,他为她设计了一种重新屈从于秩序的新现实,塑造出的女性则示意了线性现实中普遍的性别建构状态。幽灵视角的推进很惊艳,但可能我还是比较喜欢艳丽的形式吧,偏文学性的念白和古早的胶片到底还是令人昏睡,长期受视听轰炸惯了的现代浮躁人表示看的很煎熬。
我看这部片子的经历竟然和影片大段梦呓式循环往复的独白构成互文。“第二次相遇”的魔力。有时候并非是因为过于魔幻而是过于真实(正是因为穆赫兰道过于有逻辑而显得不可信),回忆是服从欲望的奴隶,语言是另一重的谎言,听者怎么可能靠近真实而非远离它?果然大家的喜好真是相距甚远,我就是被开头大段不知所云的独白吸引的人,堪比族长的秋天……声音和影像创造了两个不同的时空,台词的重复,影像的割裂,人物身份、时间空间的模糊。第一次对巴洛克式华丽建筑感到厌烦,它的繁复的美和规整的结构把灵魂禁锢,让人窒息。仅有黑白更好。房间里的装饰性的藤蔓会生长,绞杀生者。这是个休息的地方(?)唯有台词能模仿一下,这个影像风格简直领先时代100年,缓慢下沉,直到拉丝冯提尔忧郁症的升格镜头模仿vogue大片
叹为观止的迷人。这所漩涡般的大宅到底指代现实臆想还是梦境?我们看到的一切到底是此刻过去还是未来?用男主的一句台词来回答再合适不过:这一切都不重要。雷乃只是给出了一种状态和一个规律:永不可及和看似随机实则必然。雷乃把一次次时间循环都打碎然后把同一时间点上的不同片段局部重叠再通过“音效-画面错位”“旁白-剧情错位”以及精妙超前的调度与剪辑来展现给观众。身处其中的每个角色都在自己的时间维度里只会偶尔与他人的时间线产生交集(即片中其他人物静止-运动的状态)。而男主之所以成为“独醒者”在于他没有杀死过去的自己(即枪决时没有回头开枪)。题外话:想到很多后人的作品双峰土拨鼠之日黑客帝国。以及4K修复版真是太精美了极大加强了令人深陷其中难以名状的神秘主义氛围。
8.3 的确挺拒绝观众的。声画分离的实验性还挺多层的,除了用戏剧化的方法处理声画外,还将二者打乱在不同的时空里,又用各种反传统的手法来建构新的联系,比如同一句台词的时间里闪回不同的时空,以此来捏合人物的情绪,又比如用重复的镜头来塑造慌乱。在来回跳跃的镜头下,整个布景的真实性都开始存疑,宛如只是便于主观叙述的附庸,而非是故事的客观载体。相比较而言会觉得,隔壁戈达尔作者电影的创新手法纵然有趣,但还是有些流于表面了。左岸派的创新是基于对存在主义的追求的,因此对观众而言,尽管叙事散落,尽管镜头失去了许多传统语言功效,至少心理刻画本身是成功的,那么观影体验就远好于“以纯粹反传统为目的”的电影了。#我很喜欢那段闪回和现实比重逐渐颠倒的镜头
看完这部电影犹如读完一本文学巨作,十分大气,只有震撼可以形容。文学、戏剧、心理学、社会学全部被融合进这一部电影,完美体现电影与文学的相互关系。《去年在马里昂巴德》(1961)《广岛之恋》(1965)、《狂人皮埃罗》(1965)三部中最喜欢的还是这一部,做到了顶级艺术需要的各个条件:感官刺激(视觉/听觉),材料性(记忆/文学),情绪调动,关于艺术的艺术(电影中呈现的戏剧/服装/游戏/建筑),以及最重要的是拓展了电影艺术的可能。事实证明,剧本的好坏对电影呈现效果是有决定性的,不存在垃圾剧本拍的好的可能,没有文学素养的剧本必然导致内容松散,蓄力不足,平庸。这种情况还拍的好只可能导演在心里把剧本又重新写了一遍。
阴郁无比,全片伴随着破碎的church music很心烦. Beautiful sets and customs that serve no purpose. 偏向于A是是rape victim的theory。 X: “You were afraid even then. ... But I loved your fear that evening ... letting you struggle a bit. I loved you. I loved you. There was something in your eyes. You were alive.” 这段独白多像rapist讲出来的。
邀请观众作为cowriter参与到电影和叙事中,这在当时应该是非常ground-breaking的做法了。它的文学性、叙事碎片化以及对人物背景的有意弱化都在为观众提供一个把自己完全投入的机会。这种很高程度的参与要求让很多人难以接受,更别说现在被更加程式化的娱乐产品喂养的观众了。虽然有过去、现在、将来的时空不断的虚实切换,但实际上总体还是遵循了传统的叙事结构。按照雷乃自己的话说,是一个关于说服的故事,这一点也印证了为什么视角也在不断切换。实验性太强了,元素非常多,而且都是形式主义的、后现代的。是一部关于cinema本身的电影。(严重怀疑墨镜研究了阿伦雷乃的电影,然后用通俗化的手法和故事传递出来?️
反常规叙事的形式主义经典电影——外部现实和内心现实、现在与过去、记忆与遗忘、多重空间的并置。雷乃的摄影(构图和打光!)和剪辑(声音蒙太奇!声画并置)还是那么突出,当然还有对声音的运用。他可能是与布列松相反的——摄影机移个不停,音乐独白不断,演员的戏剧性到了一个极端犹如雕塑——这一切的一切可能都是为了创造自己的电影美学风格(其实这个风格在雷乃早期的纪录片《夜与雾》就已经初见端倪了——声画)。法国左岸派还是比新浪潮那般人更精英更文雅的,与杜拉斯、格里耶等新小说派的合力。佩服归佩服,但还是没能打动我个人情感——摄影机移向女主的那段重复快剪让我有些激动了(咦,我好像以前也曾这样玩过?)
酒店想起了那个游戏,想起了加州旅馆;两个人物加上持续的旁白和一直萦绕的管风琴bgm想起了憨豆黄金周里威廉达福的戛纳首映恶搞电影。摄影很美,想到八部半却又不像。诗性,想到了皮耶罗,不,Ferdinand的自语。一段跳切想到松本俊夫的一部实验短片,想到我之前剪的一段魔都与森林。广场想起了一副多近看过的照片。碎片却逃脱不了的梦和一直追逐的人。噩梦?爱奇艺上看的,有一段可以看到胶片上有一小条持续着的痕迹,很可爱也有些出戏。最后才意识到表象物质都是覆盖在意识流上的美丽的灰尘。的确本质上是形而上至极的,像是物极必反。模糊忘却了的记忆。像是一张照片。
“厅室 画廊 古老建筑结构 这华丽繁复冷漠的大饭店 长廊绵延无尽 寂静空荡 装饰阴暗冰冷 尽是壁板 灰泥墙面 纹条 大理石 暗色镜子 暗色油画 柱子 精雕门框 一扇扇的门 门廊 交错的走廊又引向空荡的厅室 厅室里又充满古老装饰…” 他走进她的梦里 讲述她的生活 讲述他们的过往 一次一次又一次… 不知是他真的进入她的梦里知明一切 还是她忘记了他们的过往又或者她在等待着什么。世界是一个没有出路的迷宫 每一扇门都一样。“你从不等待我,但我们时时重逢”电影每一帧!每一帧!每一帧!都美!看完显得很聒噪 因为想讲给世人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