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剧情片
独立时代

独立时代

  • 豆瓣评分:8.8
  • 片长:125 分钟
  • 导演:杨德昌
  • 年代:
  • 地区:台湾
  • 类型:剧情
  • 语言:汉语普通话 / 闽南话
  • 编剧:杨德昌
  • 影片别名:A Confucian Confusion
  • 更新时间:2018-10-02
  • 上映:1994-09-12
  • 主演:陈湘琪 / 王柏森 / 邓安宁 / 李芹 / 王维明 / 倪淑君 / 陈以文 / 金燕玲 / 金士杰 / 鸿鸿

《独立时代》电影完整版剧情简介:

Birdy(王也明)、Molly(倪淑君)、琪琪(陈湘琪)、小明(王维明)四个大学同学毕业后做着不同的工作,表面光鲜程度虽有异,都有身份转变(由学生到社会人)时期的尴尬。而这其中最难做人的,是夹在好友Molly与男友小明之间的琪琪,她只能暗自努力,以期好友、男友的事业与生活能有所改观,三人的关系能有所改善,却得到双方的误会。
  Molly的姐夫(阎鸿亚)在认定生活就是由若干玩笑构成的排列组合后,开始转身面向两千多年前的孔子,然而他自认重获精神家园之时,却收获了同琪琪一样的无奈——两人被认定不过是演技好的实力派而已。人生的荒谬与悖论就此呈现,表演只有迎合了旁观者(观众)的心里,才会被认定为“真实可信”。

第47届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 金棕榈奖(提名)杨德昌 第31届台北金马影展金马奖 最佳剧情片(提名) 第31届台北金马影展金马奖 最佳导演(提名)杨德昌

《独立时代》下载观后评论:

再次叹服杨德昌剧本结构的精巧,几条人物路径逐渐交织、生成网状,而更多时候路径之间是一种偶合关系,偶然带来的不确定性打破了片中人物各自的符号性构想、瓦解了符号性秩序、反映了“偶然”这一社会的自然属性。从这一维度展开,便发现杨德昌和希区柯克具有类似的作者主题:反符号的倾向。不过前者有一个具体的现代物化社会作为背景,后者则是更一般形式上的本体论范畴。上帝的全知视点加摄影距离的充分保持,使观众处于这样一个位置:虽全知但无能的“大对体”,片中人物宛如自身的镜像。不过,本片中的杨德昌也没有太决绝,而是留下了某种积极意义上的出路:从“退出”到“独立”,抛弃现存的符号秩序,独立于这个已然让孔子困惑不已的伪儒教世界。最后,本片的段落形式很有特点,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章节式,段落的展开更像是对语录的注解,一种反讽

独立时代剧照

“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台词比较话痨但很有哲理。这是一出充满喜感的搞笑的悲剧,让人哭笑不得。杨德昌、侯孝贤电影都是小众艺术,但是也得到了大众喜欢,如果他们愿意静下来来欣赏。感觉很多电影都向这部电影致敬了,这部电影也致敬了20-30年代、60-70年代的老电影。“感觉就像是倩女幽魂一样。”高潮迭起,“做演员最重要的是相互信任。”“这是哪门子崇拜。”琪琪的遭遇让人怜爱(想做好人取悦所有人,却被当做骗人),小凤让人恨不起来(没法左右逢源),酷似张艾嘉的Melly让人又爱又恨(大小姐脾气),女性角色都很生动。反反复复地叩问,什么是真诚?什么是正常?一本正经是不是装的?演员到底是不是每个人的生活状态?大家是不是都在拼演技?“对自己诚实。”(怎么才算诚实)两千年后,孔子得到了一位台湾都市艺术家的回应。

独立时代剧照

决定写些什么,才可以将情绪消解掉。“感情已经是一种廉价的借口了,装的比真的还像”现在的我们何尝不是这样。 不管是在一起共事,为了彼此的利益我们互相拉关系、打感情牌,亦或是与朋友、与恋人之间谈感情,在我看来这些感情既脆弱又廉价。虚虚假假、真真实实,雾里看花谁能看得懂。就像《完美陌生人》中,看似其乐融融,实则波橘云诡。走过一段人生之后,就会发现想要获取单纯的感情太难,世界的本来面貌也许就是复杂。我们的纯情时代早已死去…关于安全感。每个人都向别人要安全感,谁还会多一个给别人呢。可能人类太脆弱了,我们需要家人、朋友在我们遇到问题的时候给予我们援助。所以我们总想依赖别人,胆小的依靠胆大的、没钱的依靠有钱的、孤独的依靠热情的…最后我们往往会发现其实对方也想依靠我们,没有单方面的给予,生而为人都很恐慌。

独立时代剧照

杨德昌的电影才是真的充满希望,他的真实是用生活的点滴拼凑而成的。他告诉我们两件事:1真善美存在2真善美可以存活。尽管灰暗的色调等一切都在暗示灰败的社会生活和人性,可是世界其实并没有那么糟糕。鸡毛蒜皮的苦闷才是真的苦闷,大多数人只是空虚麻木的利益机器,但人终究是人,表演还是会输给真情,人在情感面前真的非常脆弱啊。社会存在的其中一个前提就是,当大多数人是同一个答案,那么那个答案就是公认的正确答案;当大多数人是同一个样子,那么那个样子就称之为所谓正常。我并不觉得这个机制有什么错,因为只要是社会存在、运转,它就得是这个样子。可是还好,包容带给我们真正的希望。这个社会机制不是生搬硬套,而是灵活的。我讨厌人,也欣赏人。我们残忍自私,虚荣伪善,我们跳不出谎言的牢笼,但更重要的是,我们渴望爱与希望。

独立时代剧照

杨德昌试图从形而中层面去解决形而上缺失所带来的问题。这是不可能的。孔子的高度是形而上的高度,它不是形而中层次的标准,杨德昌假借姐夫之口「顿悟」,的确是现代人空虚才会有各种精神鸦片来麻醉自己。的确是人不要管别人,做真诚的自己,就可以。台湾26年前的电影,里面的人物,他们做的事情,被婚配,为了当官做着不思考的人,对爱人说出来伤人心的话,和今天的大陆有什么区别?台湾当时建设20年,大陆改革开放40年,都面临着相同的问题,经济飞速发展,人心何去何从?“我的浪漫时代结束,我的悲剧时代也结束了,现在是…”独立时代。最起码是一个好的开始。杨德昌不是在生硬的说教,就像是《大象席地而坐》不是在悲观的抱怨,所有展现的问题都是导演真实的困惑。他比大多数人已经强了太多。

独立时代剧照

群像题材的交互式结构同样需要人物与冲突两项建材,杨德昌加了一个顶盖,修的很大,以至于斗拱和梁柱的构成都嫌小了。人物方面,德昌使用了最简单的办法——找到角色所象征的“总结果”来完成人物刻画:电视、书籍两者不同思维所生产的结果;或艺术家,实业家的身份地位差异。以引申的价值观来构成戏剧性冲突,达成以偏概全之效。冲突方面,人物外部压力不存在客观的主事件轴,而是由其他角色的内部压力通过零散、有意识的转化结果。杨德昌为自己创造了完美的表达空间,依靠辩证性的对白填补与外部世界的冲突,导致导演肆意地在宏观的母体上进行探究,难免用力有着说教痕迹。归根结底,我认为杨德昌以人物来构成叙事,而非叙事塑造人物。所为“事”并非商业电影追求的情节结构,而导演自身的作者表达。

独立时代剧照

又名儒者的困惑,最鲜明的是处处一面笑脸最终却被人误会的琪琪,人前扮着笑脸,人后就有人怀疑你是否私底下也如此。爱情、婚姻、理想都在困恼着片中精致体面的男男女女。与其说片中的儒者是个体,不如把“儒者”之意扩大为台湾、整个大陆,韩国和日本等追求修身齐家儒道文化的国家,这样的地区或国家最终却在不同时期创造了金钱垒起的繁荣时代,而在这样社会与道德偏差的时代下个人的人情交际成为杨德昌导演的关注。同时,本片唠唠叨叨、情节一环扣一环,用竖版字幕写出对话中涉及中国人交际来往的口头禅,尤其是作家在出租车后与琪琪体悟了人生的那一刻,我几乎都要觉得该片融合了伍迪艾伦电影中的风味。不过,本片话剧风格过于明显,有些台词和腔调有点拿腔拿调,还不是杨德昌导演的最好作品。

感情已经是一种最廉价的借口,装的比真的还像。感情也不过是一种投资,已经看过了《麻将》,相通之处是都在表达每个人都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什么,总等着别人来告诉他。说理的意味也比较强,人物简单但关系复杂,中国人情社会的现状浓缩。对别人真心实意会被当做是假装,越解释越被误解,无论是谁,身上多少都有一点琪琪的影子,说到底彻底单纯的人不被这个尔虞我诈的社会所需要,总有一天要回头。如果我们没有规定真理只有一个,哪来那么多假的,就因为有那么多真真假假,虚实难分,所以才会被误会被猜忌,有那么多不合实际的预期,只有合别人意才是真,否则就是装。这个时代,我们真的能独立于其中,还是随着它的浪潮挣扎而无法逃离。

杨德昌和费穆一样思考如果孔子来到了现在这个社会里会怎么做,而遗世而独立是再也行不通的,因为不仅像是姐夫顿悟孔子的标准不再是唯一的生存准则,善恶在这个社会里都无法分辨清楚,琪琪那样真正的善良却被当做伪善,越来越说不清也让她开始反感被人乱猜。人和人的关系都是混乱的,根本逃不出人际关系,而越是掺和的多越是复杂越是说不清容易被人误解,可是被人误解又怎样生活还是照样过。快节奏生活的浮世绘,每个人都在道德上陷入了困境,反而阿king这样没带脑子活着却是最自由的,melly也想要自由却执著于纯粹所以头破血流。“命犯桃花,贪生怕死”大家都一样。《麻将》里拍电视节目依旧。

前半程展示冲突矛盾,后半程梳理化解。恰似去了解一个人的过程。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草木有本心,何须美人折。琪琪作为真善美的化身要说明高尚不只是高尚者的墓志铭,真理是真理本身最大的奖励。她是社会需要的黏合剂和良药。杨德昌好像被誉为台湾社会的手术刀,虽然我怀疑这话出自精英,但是从《独立时代》到《麻将》杨德昌确实一直在反思剖析时代精神状况。城市大医院的X光机或者CT机之类的不能概括杨德昌的作品,因为他不只解剖,他还试图治疗和缝合。缺点:戏不足,词刻意,景小而窄。是不是每部戏都得来个山东口音的的士司机,被这部戏里的逗乐了。

过于真实过于直白复杂混乱的人物关系如同台北那个时代的社会一样主台词来分段有点意思因为内容很碎各个角色串联发生的一些琐事话很多还有重复出现《麻将》里的台词“你连自己要什么都不知道”“你爱不爱我”....虽然台词令人思考但未免过于依赖和单调感觉导演像是对这个社会在呐喊用这么多说教台词以获得社会上人的反思/活在这世界上人本就被各种条条框框束缚被大众认可而定义因为真假难辨即便你诚实世人也会认为你装模作样所以其实真理并不只有一个也没有什么定义战胜虚伪只要诚实的活下去/注意力大部分全在满满的台词上画面和构图印象深一点的只记得光影

龙应台在1999年的文章《狂飙八0》中(后作为《野火集》三十周年纪念版序言)写到,“……但是波普一直强调的传统文化——是民主制度落实可行的传统文化,在台湾的历史环境里非但不是一个可以补充民主制度的力量,反而是一个必须克服的障碍。”她同样也写到,“九0年代看起来平庸而安静,可人心惶惶不安,首先就闹不清敌人究竟是谁。”然后,她说:“民意可能恶质化称一种多数的、平庸者的暴力,限制个人的发展……个人要从民意的强大束缚中解放出来,要向民意的平庸统治争取不同流俗的权利。”我认为,这几句话,是对《独立时代》的最佳注脚。

8.5/10 没错 说教意味深长(黑泽明?笑)又想提一次麻将那该死的结局?? 这个结局也是让我哭笑不得 出租车司机(孔子) 这讽刺的题目 该叫叫欲望都市吧 粉碎一切虚无的泡沫浪漫主义 “感情”可能是这个时代最廉价的东西罢 多少人打着艺术家的幌子 招摇撞骗 纵欲享乐 恶补台湾新浪潮 灰色病态的作品无法治愈大众 但同时当代文化产业宣传的一戳就破的享乐主义 浪漫主义一样只会让人身陷迷茫与虚无 杨德昌太懂人情世故 8部作品平均豆瓣8.5 这种成绩怕是只有7部半的塔可夫斯基能和他一战(老塔更晦涩,笑)

资源来自于互联网资源,虽提供完整版全集但不参与影片上传于录制,不承担任何由于内容的合法性及健康性所引起的争议和法律责任。 欢迎大家对网站内容侵犯版权等不合法和不健康行为进行监督和举报。

Copyright © 2008-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