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今以后》下载地址
《从今以后》电影完整版剧情简介:
一对暮年女同志已朝夕相伴四十年,一人骤然离去,悲伤来不及抚平,另一半便要面对爱侣家庭成员的态度转变,本来厮守终老的安乐窝,引来至亲软硬兼施的争夺,陷入法理情的多方周旋。杨曜恺继《叔‧叔》后更上一层楼,在轻描淡写的日常,交织无限温暖,血缘不应凌驾于自主的爱,以冷静视角为本 地LGBTQ+社群被漠视的权利发声,侧写香港年轻一代无以为家的窘况。众多金像级实力演员,在收放自如中细腻演活了一部道德故事。柏林影展泰迪熊奖。
第74届柏林国际电影节泰迪熊奖 最佳电影杨曜恺 第74届柏林国际电影节全景单元观众奖 最佳剧情片(提名)杨曜恺
《从今以后》下载观后评论:
#MIFF2024 我对这部片的期待就是〈叔叔〉类型。在我的角度,这一部对中老年同志生活进行了更深的剖析和挖掘。 影片开始由niece展现家庭中暗涌的重男轻女观念,本觉得切入的生硬,边看边想若不是东亚背景的人能立马感受到吗?但随着剧情的发展,这种观念之深也被淋漓尽致的展现。或者至少展现了,一些环境下是如何“顺其自然”的被男性主导,还有家庭地位带来话语权的差别(例如大哥大嫂和主角)。好喜欢影片的英文名,All shall be well; 潜规则的存在,就好像名字里的shall,shall be followed……;同时让我感觉表达了“本应该”,她和她本应该幸福的一辈子在自己的小家构建生活。Shall be也暗示着并没有实现…… 所以题材怎么会陈旧呢?陈旧的是让这个话题需要被放上荧幕的东西。
2024/7/14 某个风雨夜 Hong Kong Golden Scene Cinema 慢,缓,是我喜欢的质感与步调,隐忍中爆发,群像是精彩的人性万花筒,贫富分化/权益争夺/内心挣扎,在港亲身观看格外适切。头先大馆看到的旗酒吧居然出现在了电影里。唯一遗憾是片子居然没有呈现法院处理的流程,缺失这个关键冲突而直接过渡到平稳大结局,实属后劲不足。Kiss场面是我的泪点。 电影之外,炎夏回到熟悉的街区真希望时光倒流——“盼找到时间裂缝”,有一部分的我自己永远留在了Kennedy Town的街角。这世界上的爱侣实在太多,手牵手相拥吻相望看海,让寂寞的人止不住心碎。走出影院时看到“Enjoy Your Day, Please Come Again”的标语,我想:至少还有无数次。
和wy在香港看的一部。比较惊喜的是,影片中出现的酒吧The Pontiac ,我们前一天刚去过。后来,在和The Pontiac酒保的聊天中,酒保姐姐说这部影片的意义是let people see us。我是很认同这一点的。在现有的法律体系,即使是香港法,都只能达到“获得生活费”的结局。或许20年后,我们才能看到这些问题的后续。另外缺少开庭部分,略显遗憾。看电影前,有看到影评中说“这是一部帮助拉拉情侣维权的教科书典范”,但是好像并非如此,问题好像并没有真正的被解决。OK,等我,我一定会make some difference!btw Pat和 Angel 的生活看的我热泪盈眶,也太幸福!要是我也能在那时候和自己喜欢的人在一起就好了!!
中秋节圆桌聚餐作为最后的团圆之后,Pat的离世让这种稳定轰然倒塌,一系列情与法的冲突、个人与他者的冲突引出了丧葬文化、同性恋群体的社会认同、住房问题等多元主题表达。Angie在遗产问题上各种碰壁,一起朝夕相处的时光还是要让位给血缘,本质上是性少数群体不被主流社会认可造成的歧视。Pat一家的长辈对房产的态度从一开始的暧昧到后来不惜撕破脸皮也要强硬夺回,片中多次给到香港密集住宅楼的空镜头,再加上对是否该海葬的争执,点出了港人无论生前生后对“安身之所”的焦虑。Pat一家拮据的经济状况让Angie的不让步变成了自私的无理取闹,有道德绑架的嫌疑但也只能无奈地一步步退让。明白Pat的心意后放下了对身外之物的执念,租船撒花代替海葬正式向爱人告别。
4.5。覺得陳舊的人可能意識不到這樣的事情對於LGBTQ+族群,依舊每天都在上演,有些順直人以居高臨下的態度審判著實讓我感到很不快。因為法條仍然沒有完善,所以才會有人跳出來爭取權益,不是為了高人一等,只是為了在伴侶過世後能跟普通的異性夫妻一樣可以得到應有的一切,可以照著亡者的意願處理喪儀、在沒有伴侶的日子能照顧自己度過餘生。對於無法享有婚姻關係保障的同志族群來說,最悲哀的莫過於是明明是最親密的家人和愛人,法律上卻只是毫無關係的人。大家平常話都說得好聽,好像很包容,但人一走,總是急著把「不相干的人」踢出去,瓜分亡者剩餘的價值⋯⋯區嘉雯的表演屢屢讓我流淚,光是看到她的神情我就能懂她的情緒,絕對是女主角獎的有力人選
#2024LFF 很动人的电影,就像最后漂流在海面上的黄色花瓣。一群五六十岁的女同坐在酒吧里;银幕上见到亚洲面孔的老年女性深情接吻,这两个场景给我的灵魂增加了一点。尤其非常非常喜欢最后接吻的画面,导演映后Q&A提到这段本来要放在中间,但是放在结尾就是点睛之笔。但同样是很残酷的电影,爱是不能被量化,无法被证明的;但钱可以,房子可以,金钱让曾经的爱变得很残忍。整个观影体验是一直忍住眼泪,但会在每一个说“最好的朋友”的时候一边冷笑一边掉下眼泪。ps.映前电影院里乱转的时候遇到一个男人跟我say hi,很木讷地回答了hi;结果映前介绍的时候发现他是导演 pps.mayfair curzon怎么回事,五分钟了灯还没关!
早茶、肠粉、咖喱蟹,微信、中秋、殡葬业,这些令人十分熟悉的细节和场景,直接把我拉进了pat和angie的生活中,仿佛桌子上的大虾和蛋黄月饼都有我的份。 QA时,导演说他在创作过程中采访了许多同龄的同性情侣,在问到她们是否写了遗嘱时,她们说没事,相信哥哥姐姐会知道怎么做的,all shall be well!导演索性把这句话拿来当作片名,意图用讽刺的口吻提出忠告:不要太乐观。 如此具有当代性并且真实反应少数群体社会现实的华语电影已经不多见了,用心收集现实资料的好电影更值得关注与鼓励。
2024多伦多木兰电影节。短小的故事,因为情节简单反而可以聚焦于很多值得讨论的细节。同志法律保护、家的概念(被对方家庭承认的同志伴侣,在没有法律保护的系统下,伴侣亡故后,马上成为了外人)、高企的房价、传统的父权家庭性别角色、无爱的婚姻。有一个细节我很喜欢,女主因为伴侣家人想把楼撬走,而对逝去的伴侣都有一些迁怒的情绪,她望向伴侣遗像的刹那,我仿佛听到她问:“你的家人怎么这样?你为什么当时拖延着不把遗嘱办好啊?”那种人类真实的纠结、挣扎、无助、而又自觉不堪,被导演无比细腻地捕捉到了。
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作者:酸奶(来自豆瓣) 来源: 这部电影讲述的是中老年女同性恋者Pat和Angie,一方Pat突然离世(且未正式立下遗嘱)后,另一方Angie与Pat家人关于Pat的遗产继承上的冲突,最终Angie也无可奈何搬离房子,没有骨灰但通过向大海洒下黄色花瓣的方式,实现了Pat生前希望海葬的愿望。 这部电影本身题材会自带光环,在多元性别的社会环境下,很多缺位的多元人群没有被关注或很少被关注到,更别说再用年龄多划分一道的中老年女同人群了。
终于有一部「看见」中老年拉拉的华语片已经能让人感慨了,更不要说通过遗产纠纷引出的对婚姻制度的反思。正如杨导所言,「我们会发现最终我们在谈的不只是平权、房产或财富,而是人际关系,当社会上存在着不平等与不公义,影响到的其实是每一个人。」如果只有一种关系是被允许获得保障的,对于其他各式各样的事实家庭而言,就是一种不公。真正多元、自由的社会应该做到让人实实在在 be well,希望本片能成为走向那个 shall 的一小步。
哭得我眼妆都掉光了。绝对能排进我今年最爱之一,讲同性议题但又不止同性议题,尤其是家庭结构的刻画尤其笔力雄劲。明明是她最亲的爱人,下葬时却只能作为朋友排在最后;明明是房子的主人,却又不是这个房子的主人;明明是最懂她的人,却没有人在乎她坚持的。Victor说Angie姨如果我爸让你从这个房子里搬出去你放心我一定撑你,到最后却只是坐在两个姨给他买的车里无奈地对之前的自己笑了笑。炳哥选片眼光真好。
当伴侣去世之后,没有法律认可的关系又如何延续到遗产上分割上?最trigger我的还是粤语区共享的文化背景,甚至连家庭组成都那么熟悉:窝囊平庸的大哥,出头更冒险的妹妹,狭小的公屋,养不太起小孩但又偏偏最认可传统观念一定要结婚生子,现实到无法再看第二次。个人认为停留在草稿遗嘱那里就可以了,后面揭示公寓到底属于谁有点现实得太刺痛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