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剧情片
窃听风暴

窃听风暴

  • 豆瓣评分:9.2
  • 片长:137分钟
  • 导演:弗洛里安·亨克尔·冯·多纳斯马
  • 年代:2006
  • 地区:德国
  • 类型:剧情 / 悬疑
  • 语言:德语
  • 编剧:弗洛里安·亨克尔·冯·多纳斯马
  • 影片别名:他人的生活 / 别人的生活 / 窃听者 / 别样人生 / The Lives of Others
  • 更新时间:2019-11-28
  • 上映:2006-03-23(德国)
  • 主演:乌尔里希·穆埃 / 马蒂娜·戈黛特 / 塞巴斯蒂安·科赫 / 乌尔里奇·图克尔 / 托马斯·席尔梅

《窃听风暴》电影完整版剧情简介:

2006年德国国家电影奖“金萝拉奖”最佳影片等7项大奖 《窃听风暴》讲述了前民主德国国家安全总局一名官员奉命暗中监视一名颇有名望的剧作家和女演员,然而随着调查的深入,这个秘密警察却逐渐对这对夫妻的生活发生了兴趣,甚至达到了痴迷的程度。 该片打破记录荣获“德国奥斯卡”金萝拉奖七项大奖,并已确定角逐2007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虚构了一段发生在柏林墙倒塌前的故事。 幕后/花絮·该片扮演史塔西秘密警察的男演员乌尔里希·穆埃,在现实生活中,他的妻子曾经就是一名史塔西的告密者。 ·《窃听风暴》在2006年,创下了德国国家电影奖“金萝拉奖”提名最多的记录,11项提名,并最终获得包括最佳影片奖在内的7项大奖。 ·在2006年12月2日波兰华沙举行的欧洲电影...

《窃听风暴》下载观后评论:

9/10。众目睽睽的审讯室中,魏斯曼自以为聪明的暗示了克里斯汀,但克里斯汀会错了意。搜查之下,虽然安全保住了德莱曼,克里斯汀却因内疚而亡。那一刻对魏斯曼来说,或许比之后20年的地下生活还要灰暗。几年后,当德莱曼在车里缓缓看着邮递员魏斯曼前行,他没有停车相认。大恩不言谢。唯有提起笔,为献给这位伟大的特工而再行著作。以一己之力让艺术家重新著书立作,魏斯曼的生命似乎得到了圆满。对东德知之甚少,但为这严密的窃听而瞠目结舌。诚然有罪人,但你能想象有多少人会因莫须有而定罪。秘密警察被作为上层的工具而滥用,成了为非作歹的代名词。中层坐不住的野心家也跃跃欲试,想借这工具的果实来谄媚上层。层层暗流之下,你可以想到魏斯曼的个人品质是多么难等可贵。是的,他是有底线的,他用底线换来了片末的那句台词,不,这是给我的。

窃听风暴剧照

历史真的是电影无限的创作源泉。在东德年代里,艺术家无疑是最受压抑与迫害的群体之一,电影真是抓住这点,将一副义士迷途知返的画卷缓缓展开。电影的表现手法我是爱了。将人性中的情欲、懦弱、勇敢以及个体自我的矛盾与冲突刻画的细致入骨。历史的脚步越走越远,可人性如初。电影尾声,部长的那句话颇为触动我,柏林墙倒了?你为什么不再创作了?现在的世界没有信仰,没有可以反抗的对象了?我想这部电影的结局远比故事的开端要难得多,但这结局确实没有令我失望。看完电影,空余无限怅惘!不得不说,影片中还有诸多细节值得玩味。果真是一佳作呀!

窃听风暴剧照

压抑感很足,自由和平等间的矛盾是可以妥协让步的,但是决不能让官僚腐败和特权阶层以平等为幌子压榨自由。如果说感触最深的是什么?那就是那些艺术家,精神财富的自耕农被迫接受管制指派,那是对文化的压迫,如果这都不值得反抗,那么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精神源泉早就干枯了。今天也是,老百姓喜欢什么文化艺术谁说了都不算,老百姓自己会用手用脚投票,这方面我们应当给予最大的自由。不随主流的文化艺术只要不危害公众利益一样要支持保护,只要它是源于现实、反映现实的那么总有一天它会登上时代的舞台的。此外主角的人性光辉也是一大亮点。

窃听风暴剧照

电影原名“别人的故事”,翻成“窃听风暴”搞得我还以为是什么谍战片。整体感觉一般,社会主义和思想控制似乎总在我身边,却又无比模糊,以至于我对于思想曾为骨血般的东德,都只是“因为正是如此,我们都已经习惯”,就连所谓自由、思想都变得很难具有意义,冷淡地接受而已。不过东德对情报人员的思想教育真的是……没人心,以至于大家都在高压下,连情报人员都没忠诚属性,这种政权真是太差劲了。倒是最后那本书献给监听者还挺动人的。虽然但是,东德都倒了好几年了,之前下放的情报人才还一直留在底层发信,也是绝

窃听风暴剧照

四星半,合并后一般德国人会去档案馆查找是否被监听过,这个史实补充或许可以把那些热泪盈眶的观众稍微拉一拉。一个冷酷无情的高知资深特务可以做个“好人”把枪口抬高一厘米,但终究不会把枪口倒转的,仅仅一个老布尔什维克反感权威等级的心理建设加一个高知形象无法说服我这种转变。额,可能是终究无法相信该环境孕育出来的人性,让我在这部影片评论充当了一个杠精。。。 “不去?不需要他吗?我不需要这个体制吗?你呢?你也不需要?或者只是比我少”,这才是共通性。

窃听风暴剧照

高压政治下的人心良善,窃听的特工的转变历程还是很清晰明显的,最恐怖的统治也是对人民管理最苛刻的统治,就是限制别人的思想自由,还好在高压下依旧有些人性最本质的善良被唤醒。印象深刻的点有两处,第一处是被黑名单列了7年的作家自杀后,勇者弹奏着给好人的奏响曲,通过窃听的另一段的特工左边眼睛流出了泪,只有一边。第二处就是柏林墙推倒后,勇者在自己房间拉出长长电线的不敢相信,他心里一定充满了后怕与迷惑,为最后知道真相时的心理起伏相对应。很棒的一部电影,值得一看。

‘’no it‘s for me’‘ 几欲落泪 人生有时候真的很孤独 也许大叔不是为了谁牺牲了自己的下半生 是为了自己那个午后摩挲过书页指尖的触感 透过监听器听到的音乐 每个夜晚听到男女的低喃 每个白日听到同僚间的梦想与自由 是为了那些时刻自己冰冷的生命突然被触及的柔软之地 仅仅为了这些 就足够这个看上去有条不紊 一丝不苟的特工奋力一搏吧 还好男主没有叫住在送件的特工大叔 就好像当年特工大叔帮他转移走打字机没有告诉他一样

如果影片单纯是写艺术家估计就没什么值得感动的了。一名优秀的特工在监听艺术家生活中被感化了,面对前民主东德的制度,特工无法改变制度只能改变自己,选择放弃自己的前途命运来保护这对夫妇。点睛之笔:1.部长潜规则女演员 2.女演员内心的改变,背叛坚持再背叛 3.特工日常生活,饮食和嫖妓 4.艺术家知道全部真相跟特工相认,而是通过一本书来纪念这个曾经保护他的人 经典。第79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德国)

开始以为是什么悬疑反转剧,但剧情其实有点沉闷,没静下心的时候断了两次才接着看完。开头渲染维斯勒的无情,但最后他却选择葬送了自己的事业来保护自己所监听的对象。最后听到柏林墙倒塌的时候莫名其妙激动得想哭,为这些在煎熬也在坚持的人们。后来出租车上远远看到维斯勒在送报纸的时候简直泪目。无论是贝多芬的钢琴曲差点改变了列宁,还是德尔曼的作品改变了维斯勒,文学艺术的力量都是伟大的。

1989年11月9日,柏林墙倒塌,此时片中窃听者正被发放在地下室拆信件。这位窃听者因为良心发现,为当作家的主角打了不少掩护,片中还出现了戈尔巴乔夫当选总书记报纸头条画面,这部片没有什么特效,就是很平静的叙事,但却有一股沉默的力量,一种来自人性的反抗。现在世界还有两道“柏林墙”,一堵在南北韩,一堵在某国。现在美国亚马逊《1984》依然名列畅销书榜单中。

主角性格转变太快,前半个小时就转变完成,后面就是不断的帮作家遮掩情报,变成了侦探片,停留在了对东德组织和机构的无情鞭挞上面而对于人本身则尚有挖掘潜力,总的来说是部很安静,冷静的片子,不排除由于看不懂字幕,而本片根据真实故事改编…但就电影本身来说,还没有尽到全力…二刷有些失望…Ps:能上榜250也不排除西方对于社会主义的猎奇和政治正确的需要…

冰冷的东德冬日,街头、广场、训练特务的课堂,再到东德国家安全部。从头到尾好像只有作家的小屋是个有暖色的,安全的,富有生命力的地方———而这个空间也见证了监听者本人从冷冻到苏醒(性唤醒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开头偏执孤独,之后投入进男女主角的“他人的生活”,再到抬高枪口一寸。电影中主角的人性是亮点,而大多数人被吸引的冷战东德设定反而是其次。

仅以此书献给HGW XX/7结尾艺术家在车里看到特工拉着小车独自行走时,只是下车注视着他,没有向前跟他交流。这一点设计挺有张力的结尾“需要包起来吗?”“不,这是给我的。” 神来之笔!就感觉德国很擅长拍一件小事引申出的一整个故事,并放置历史背景下去讲,比如《气球》两部电影也让我想去了解更多德国历史

资源来自于互联网资源,虽提供完整版全集但不参与影片上传于录制,不承担任何由于内容的合法性及健康性所引起的争议和法律责任。 欢迎大家对网站内容侵犯版权等不合法和不健康行为进行监督和举报。

Copyright © 2008-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