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使》下载地址
- 磁力THE.MESSENGER.2009.SWESUB.DVDRIP.XVID-TANKANER
- 磁力THE.MESSENGER.2009.LIMITED.DVDRIP.XVID-AMIABLE
- 磁力ПОСЛАННИК (THE MESSENGER).2009.L2.DVDRIP.AVI
- 磁力OLTRE.LE.REGOLE.THE.MESSENGER.2009.ITALIAN.MD.HDD.XVID-IDN_CREW
- 磁力[2010.05.14]信使[2009年美国剧情爱情战争(BD)][480P](帝国出品)[中英字幕]
- 磁力THE.MESSENGER.2009.LIMITED.DVDRIP.XVID-AMIABLE.
- 磁力THE MESSENGER 2009 BRRIP 720P H264 AAC-BELLBOY (KINGDOM-RELEASE)
- 磁力THE MESSENGER (2009)
- 磁力THE MESSENGER 2009 BRRIP [A RELEASE LOUNGE H264]
- 磁力[2010.05.14]信使[2009年美国剧情爱情战争(BD)][720P](帝国出品)[中英字幕]
- 磁力THE.MESSENGER.2009.DVDRIP.XVID.AC3.OPTIONAL.NORDIC.ZEN_BUD
- 磁力THE.MESSENGER.2009.LIMITED.DVDSCR.XVID-DONE
- 磁力ПОСЛАННИК - THE MESSENGER (2009).AVI
- 磁力[2010.05.02]信使[2009年美国剧情](帝国出品)
- 磁力THE.MESSENGER.2009.SWESUB.DVDRIP.XVID-CRILLEKEX
- 磁力THE.MESSENGER.2009.信使.双语字幕.HR-HDTV.1024X576.X264制作
- 磁力THE.MESSENGER.2009.LIMITED.DVDSCR.XVID-DONE
- 磁力THE MESSENGER (2009) DVDR NLSUBS NLT-RELEASE (DIVX)
- 磁力THE MESSENGER [2009] [SPANISH] [DVD-SCREENER] [XVID]
- 磁力THE MESSENGER [2009] DVD RIP NLX SUB HEB.AVI
- 磁力THE.MESSENGER.2009.BGSUB.NTSC.DVD5-CINT
- 磁力THE MESSENGER 2009 BRRIP H264 AAC-GANGMIE
《信使》电影完整版剧情简介:
个故事关注的是从战场上重新回到家园的军人,他们是如何竭尽所能的进行自我调节,慢慢地再一次融入到他们渴望已久却感到些许陌生的平凡生活当中…… 美国军官威尔·蒙哥马利(本·福斯特饰)刚刚完成在伊拉克的驻守任务并回国,由于他服役的期限还未满,随即被调派到了军队的"伤亡通知"服务中心任职。 在这里,威尔与另外一位同是军官的托尼·斯通(伍迪·哈里森饰)组成了搭档,而他们需要忍受和承担的却是一连串糟糕至极的坏消息,全部都是他们所热爱的战友光荣殉国的讯息。每完成一个任务,威尔需要面对的都是一次可怕的挑战,而他从前线回到后方,是为了寻找一个更适合治疗心灵创作的舒适环境的。 就在最近的一次任务当中,当威尔向奥利维娅·皮特森(萨曼莎·莫顿饰)传达她丈夫的死讯时,他却发现自己不可抑制地被她深深地吸引住了……随着两个人越走越近,威尔那超然且冷漠的心也开始慢慢地溶解和软化,展开了对忧伤、友谊和生存的一次充满震惊、饱含诙谐且令人感动的人性化的描述。 通过对一些立体人物的内心世界的展示,这些表面上看有如钢铁般意志强硬的英雄们,在同情心和尊严的双重作用下,慢慢地流露出了专属于他们的脆弱和无奈。 幕后花絮 【一个特殊化的军队职能】 《信使》由奥伦·穆弗门(Oren Moverman)自编自导,同时这也是编剧出身的穆弗门的首部导演作品,而他之所以产生了要创作这样一个描述美国军队的特殊服务部门的想法,主要还得归咎于另外一位编剧亚历山德罗·卡蒙(Alessandro Camon)的想象力,穆弗门说:"很多年以前,卡蒙就已经在构思这个故事概念了,但是他需要一位思维能够和他处在同一个水平面上的编剧搭档来共同创造它,所以不奇怪他为什么会想到我,因为我们是很久的朋友了。最初的时候,是卡蒙提出的建议,他想创作一个专门描述'伤亡通知军官'的电影剧本,要知道在当时,从没有人以这样独特的角度去审视战争残酷的一面与造成的伤害,也没有人从这些为军属传达战争结果的'信使'的视角去观察后方的一些情况--当军人决定去参加战争的时候,就已经意味着等待他们的是直接、亲密且永恒的代价,包括死亡。所以,对于任何一个人来说,成为一个只要出现就代表着痛苦的结果的'信使 ',真的是一份令人难以忍受且非常可怕的工作。卡蒙的这个想法让我感到非常地兴奋,同时还可以以一种迂回的方式,来处理一下我自己对美国兵役的心魔。我和卡蒙共同完成了剧本的一个大致的梗概,然后把它拿给所有我们能够想象得到的电影人,制片人劳伦斯·英格利(Lawrence Inglee)马上就对我们的故事想法做出了回应,随后他又找来了另外一位制片人马克·戈登(Mark Gordon)……突然之间,我们就拥有了一个可靠的幕后制作团队,我和卡蒙也开始放心地埋头于剧本的创作工作。" 虽然很快就确定好了剧本的内容和方向,可是到最终把它搬上大银幕,中间却是经历了不少波折,奥伦·穆弗门表示:"我和亚历山德罗·卡蒙写好了剧本之后,就把它拿给著名的电影人西德尼·波拉克(Sydney Pollack)--他似乎非常地喜欢这个故事,特意和我们进行了会面,然后在剧本中做了一些标注,让我们回去修改,那一刻,我们真的有一种梦想变成现实的喜悦。对于我和卡蒙来说,波拉克是一位真正的导师,不过他显然对那种与禁忌的爱有关的故事更感兴趣,这也正好是我们的剧本最最欠缺的,所以波拉克在给我们提出了中肯的意见之后,就像一位绅士一样从容地退出了。正是因为他,我们才能让这部影片保持住连环地运作,不至于被束之高阁。紧随其后的是曾经执导过《诺丁山》(Notting Hill)的罗杰·米歇尔(Roger Michell),我们同样也按着他的要求修改了几次剧本,我觉得这样的过程对于我和卡蒙都是非常地有启发作用的……米歇尔能够理解故事中威尔·蒙哥马利与托尼·斯通之间的那种极其微妙的联系,他不断地鼓励我们对此进行更有深度的挖掘,我们的剧本已然抵达了一个非常优秀的水平。但是随后,米歇尔也不得不离开,因为他需要先拍摄另外一部电影作品,而我们的制片人却希望《信使》能够尽快地进入制作流程。" 与两位非常出色且有天分的电影大师失之交臂,《信使》曲折的命运似乎并没有因此而有所改善,奥伦·穆弗门接着说:"第三位被提上日程的导演人选是本·阿弗莱克(Ben Affleck),剧本发展到这个阶段,基本上已经可以用完美来形容了,所以我们只是针对阿弗莱克做出了一些微小的改动,那个时候他刚刚完成他的导演处女作《失踪的宝贝》(Gone Baby Gone),但是出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他也退出了……如此看来,我就成了最后一个能够完成这一雄心壮志的人选了,所以马克·戈登才会指着我说,'你上!'不过,我们还是花了好长一段时间,才最终决定由我来为影片做导演的。一旦我同意了,我们就马不停蹄地运作起来,包括同时寻找合适的演员阵容和投拍的资金--我对那段时期的记忆模糊地就像是一个不甚清晰的影子,我惟一记得的就是劳伦斯·英格利如何疯狂地在戈登的帮助下收集可用的电影预算,看起来我们似乎拥有的是一个非常良好的开端。" 【一个永恒不变的电影话题】 《信使》同时也是本·福斯特(Ben Foster)第一次担任绝对主角的代表作,奥伦·穆弗门承认道:"当我看了福斯特在《决斗犹马镇》(3:10 to Yuma)中的表现时,就彻底地被这个小伙子给迷住了,他拥有着让人难以置信的非凡魅力,而且总能给人留下深刻且温暖的印象,哪怕他所饰演的角色是一个大反派--还有一个最最重要的原因,就他们同一代的演员来说,福斯特的存在非常有代表性,因为他很少展示出童真或稚嫩的一面,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真男人。对于我来说,能找到福斯特是非常幸运的,因为他对挖掘人性黑暗的角落极其感兴趣,而且拥有着成熟完善的性格特点,渴望着在表演的领域接触更多不同的层面,他是一个喜欢迎接挑战的人……福斯特总是带给人一种明显的强迫心理,他希望一切都可以变得完整,而这正好也是影片中威尔正在尝试做的事情。随后,我们将另外一位军官角色提供给了伍迪·哈里森(Woody Harrelson),他非常喜欢我们的剧本。本来哈里森诠释的托尼在影片中占据的是更重要的位置,可是当我们坐在一起协商的时候,哈里森却指出我犯下的一个错误,他说自己的角色应该退而求其次,让威尔来撑起主要的故事框架,然后他还对我说,'你知道我是对的。'确实,他是正确的,而我也以最快的速度进行了调换。" 一直以来,伍迪·哈里森都以他作品中的喜剧表演而著名,当然其中也不乏一些像《天生杀人狂》(Natural Born Killers)这种拥有着紧绷的悬疑气息的影片,奥伦·穆弗门说:"这一次,哈里森将会面对的是一种根本性的转变,因为他所饰演的不仅仅是一个四肢发达、头脑简单且总是冷冰冰的职业军人,取面代之的则是一个情感上受到了创伤的男人,他想要寻找一位了解自己的朋友,而他从威尔身上发现了自己需要的东西……哈里森拥有的是一种与生俱来的表演本能,根本不需要你的提醒或指点,而我所能做的,就是让摄像机中紧紧地跟随他。至于萨曼莎·莫顿(Samantha Morton),我对她的印象还停留在《耶稣之子》(Jesus' Son)的时期,她属于那类我一直想有所合作的演员,所以当她同意出演影片的时候,我都有点压抑不住激动的心情了。我想说的是,在这个世界上,你再也找不出第二个莫顿,她是一位拥有着极高的表演天赋的女演员,总之我从她身上根本挑不出一丝瑕疵,她已经完全上升到一种与艺术家持平的水平面上。你还能从莫顿的眼睛里感受到一种无所畏惧的勇气,而且她也一直想要和本·福斯特搭档一次,能够通过这部影片将他们二人联系到一起,对于我来说真的是一件幸运的事,他们分别饰演的威尔和奥利维娅·皮特森之间产生了极强的化学效应,让我们不得不时刻把镜头对准他们。而且莫顿在现实生活中也有过的一些类似的经历,使得她对军队里的事情非常地了解。" 任何经历了战争的人,都会在这个过程中失去一些东西,可能是并肩作战的战友,可能是对人性的肯定,也可能是自己的生命,奥伦·穆弗门承认道:"除了那些类似于负伤、在战斗中失去朋友的实质性的伤害之外,我觉得威尔还失去了生活的目标,他曾经是一个动机明确的战士,然后他回到家中,意识到自己的兵役即将到期……当他能够掌握并安排自己所有的时间时,他需要面对的就是何去何从的问题了。威尔不是那种因为经历了战争就变得愤世嫉俗或痛苦异常的人,他需要寻找一个回家之后、继续活下去的理由。" 对于威尔来说,在"伤亡通知"部门的这段时间,更像是一个原地休息的过程,奥伦·穆弗门表示:"威尔刚刚从地狱般的战场生存下来,即将步入普通的日常生活当中。而在他看来,他需要完成的'伤亡通知'任务就好像是一种持续不断的提醒,那就是他不得不选择继续过平庸的生活。而且很有讽刺效果的是,这样的经历让他的心智变得更加强壮,最终引领他重归正常的生命轨迹,而他的长官托尼和他需要通知其丈夫的死讯的奥利维娅,都成了为他提供助力的关键之人。" 在《信使》中,威尔从头到尾的变化是非常地明显的,奥伦·穆弗门继续说:"虽然我不确定他具体都有了什么样的转变,但有一些却充满着潜移默化的效果,包括他对自我能力的感知--他能够触动那些生活在他周围的人的生活,然后他也找到了他自己生命中的目标,支撑着他继续走下去,重新学会爱。即使他仍然留在军队中,但是他却做出了一个影响未来的决定,那样坚定的意志力,是处在他这个位置上的男性一般没办法获得的。" 奥伦·穆弗门自己也曾经在军队中服役过,这对他在拍摄《信使》的时候,起到的是不可磨灭的作用,穆弗门说:"虽然我所在的军队与影片中描述的完全不一样,但是我觉得所有上过战场的军人应该分享的是相似的情感基础。而我所见过的最真实的电影形象,就是杰克·吉伦哈尔(Jake Gyllenhaal)在《锅盖头》(Jarhead)中的角色安东尼·斯沃福德了,因为我们真的是任何时候都心怀恐惧,我们希望杀戮、渴望性生活,甚至忍不住会想我们自己的女友正在家里和某个不知名的男人上床……对于任何人来说,那都是一段非常煎熬的痛苦经历。"
《信使》下载观后评论:
拍摄于2009年的《信使》是较早讨论PTSD(战后创伤综合症)的类型片,与后来李安《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相比,没有运用一个运动镜头、没有再现一个战争场面的《信使》显得沉郁而枯燥,整部电影最大价值在于题材的选择上。由·本福斯特与伍迪·哈德森饰演的“信使”是代表美国军方进行“伤亡通知”的军官,他们的任务是抢在媒体前面对烈士亲属宣读讣告,换言之,在战场中死里逃生的二人,在民众眼中却是死神的“代理人”。他们敲开一扇扇房门,面对着不同而又相同的悲伤,不得不游走于人性的两端。“伤痕”是电影中贯穿的线索,宏大战争的胜利背后,是一个个家庭希望的溃败;一如主角的眼疾,在一个亲历过战争的士兵眼中,他所看到的只有“灰色的护士、鲜花以及血。”
从伤亡通知的角度来讲述战争对家庭的伤害好像是第一次看到,题材很吸引人。没有战争的场面,但却比战场上的伤亡更残酷,更让人揪心。前半段我决定给五星,但是后面感情线出来后,剧情就略显拖沓,而且我觉得那个女主选的太失败了,男主觉得她有魅力感觉有点说不过去。除此之外真的值得一看,最佳剧本提名也不是白提的。
7/10。导演出色在平静的情绪控制,没向狗血关系靠拢。这剧本结合[锅盖头]来欣赏会很棒,纵使离开了渴望性爱杀戮、担心女友难耐寂寞的前线,荣归后依然过上用摇滚乐刺激内心麻木、失去目标的生活,结尾对谈多考验表演啊,想到炸死的同伴保持着生命中最后的姿势,他们已无法找回以军人身份存活的正当性。
题材相当有意思,如果切入角度换一换可能有更不一样的呈现方式。可惜演到后来焦点分散,角色情感力道也有限,男主和寡妇间似有若无的感情与其说是点到为止更像蜻蜒点水。打动我的一幕还是Will去拿啤酒时,Stone在客厅里情绪濒临暴发点,Will靠在冰箱上藏在阴影里和另一头的长官无声形成对比。
覺得有點流於表面這種兵種應該有更多深刻故事吧是想體現顧全大局把秘密行動叫意外傷亡把意外傷亡叫combat傷亡不得肢體接觸把親人叫NOK這種冷漠的程序化下實際上是有溫情的嗎?還是麻木呢?哪點都沒感覺到不喜歡和那個L&F媽媽的部分可他媽離人家遠點吧長官就大傻逼看得非常反感
7.5/10 切入点非常毒辣,没有什么比面对死者家属更触及到反战的本质了,没用一个战争镜头,但残酷依然笼罩观众的心,这片可以跟《比尔林恩的中场战事》对照看,看看价值观的迥异,如何带动着情节的转折。演员们,尤其是扮演家属的配角们真的入戏入味,催泪无比。
2月9日 《信使》[图片]很不错的一部片子,一个战场上回来的英雄在服役期内进行角色转换变成一个通知死亡名单的信使,一个人,只是一个普通的人,而要执行程序化的工作,里面有些东西值得观看,也许他们就是最不受欢迎的人,而谁能理解“战士一去兮不复还”的心情?
7.5/10切入点非常毒辣,没有什么比面对死者家属更触及到反战的本质了,没用一个战争镜头,但残酷依然笼罩观众的心,这片可以跟《比尔林恩的中场战事》对照看,看看价值观的迥异,如何带动着情节的转折。演员们,尤其是扮演家属的配角们真的入戏入味,催泪无比。
2月9日《信使》[图片]很不错的一部片子,一个战场上回来的英雄在服役期内进行角色转换变成一个通知死亡名单的信使,一个人,只是一个普通的人,而要执行程序化的工作,里面有些东西值得观看,也许他们就是最不受欢迎的人,而谁能理解“战士一去兮不复还”的心情?
注意到眼镜这个道具的用法,当主角秉公办事不掺私情和掩盖内心的时候,都是戴眼镜的。袒露内心的时候则是不戴眼镜的。开头男主把某女主送的花放到一边,到后来和女主面对面谈心。就是作为一个信使。从开始的无情,到后来的有情的转变,拍得不错,也很政治正确
在拯救大兵开场信使以标准程序化语言通知战亡者死讯时,作为观众我想当然认为那也是家属光荣与自豪的一刻,但本片从一个非常独特的角度去诠释每一个战场英雄给家庭和信使带来的只是无助与伤痛,战争的残酷远胜于普通民众的想象。
只能说还行,阵亡通知方面剧情不怎么显眼,倒是伍迪哈里森和本福斯特敞开心扉成为好基友的过程笑死我了,俩人之间化学反应超级萌!仍是老生常谈,带过一点战争对普通士兵的异化问题,警察拦你车也没错啊,说教的并不好。
分数∶76人世间有“酸甜苦辣”其中唯独离别最苦……本片的大兵可是最苦的差事,身心具损,意志不坚定,容易崩溃。(看到一半,感觉好像当年看过,当时没有玩豆瓣,没有记录,所以就忘了,看的多,自然忘的也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