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中风景》下载地址
《雾中风景》电影完整版剧情简介:
《雾中风景》下载观后评论:
第一次,你的心跳得要碎了,你的腿抖动,你差点死了|起初一片黑暗,之后有了光,从黑暗中生出光,海生出陆地,陆地上有了河流|你们很奇怪,好像漫无目的又好像目标坚定|我知道你们要去的地方是火车|去哪里?德国,北方,边境|你要吃东西得先工作|我要385元|她第一次发现了重要的东西|你怕吗?一部长而且缓慢的小情节电影,描述姐弟俩在去德国寻父过程中无人知晓的成长和早熟。他俩是影片的共同主人公,内在默契,力量增减却始终扶持,在冷酷边境也有温馨亲情。同情:面对垂死白马的哭泣,经常驻足的好奇,十一二岁出门远行的警惕;奔逃的恐惧与执着,被侵害后沉默而又坚强,遇见普通人的恶意和善意,经历孤单个体的爱意和分离;命运的巨手在城市上空摆弄,成年人和孩子身份转换,人性之光和尊严之光的一刹,驳船被照亮的惊诧,雾中风景永恒。
這也是一部看了會很難過的電影。像片中劇團青年所說的,他們兩姐弟似乎在堅定地尋找著些什麼,但又這樣漫無目的。不僅作為觀眾的我們,也許片中兩姐弟也知道,其實父親是不存在的,他們是尋找不到他的,但是尋找父親這件事卻是他們生活的重要意義。最難過的鏡頭是女孩被拖進貨車司機的後車廂,明明簾佈遮掩的鏡頭畫面什麼都沒有改變,但是對於女孩來講卻是生命裡巨大的殘忍的改變。如此平靜的鏡頭表達卻也是如此殘忍的痛的表達。看到結尾槍聲響起的時候,我在想,下一個鏡頭,會不會是兩姐弟從死亡中醒來,於是在天國見到父親成了“夢想成真”。如果是這樣子,在電影藝術上似乎也是一個“彌補的”表達。但是對於生命與現實本身,那也太殘忍了吧。後來聽說的兩個其他版本結局改寫裡,是安哲向孩子們妥協了。而那棵霧中的樹是夢幻中的溫情。
工业色彩浓厚:绿皮火车、烟囱、黑白相间的地板、巨型工厂与大机器→灰蒙蒙→营造雾中的氛围。背景中金属碰撞的轰鸣声令人印象深刻。运镜机械而迟缓,在远方徘徊的长镜头如同一个观望者,影像比起流淌更像是无数凝固的切换。整部影片也在不断重复『动』流逝回归于『静』的主题:失去了食指的沉沦巨手、被餐厅老板赶走的艺人和没有舞台的戏子、逃跑又被捉回的新娘、在拉扯下垂死的马。影片的生命力在这种重章叠唱中逐渐流逝。探头探脑乱窜的白羽鸡被抓走了,只留下穿着黄色雨衣的人肃穆又痴呆地仰头望向天空。所有一切意象都指向主的缺席,指向雾,指向迷失和茫然,指向定格与死亡。最后的枪响震撼人心,原来雾中的大树只存在于冥河彼岸,是『徒劳』的最高峰。优秀又能被拆出一堆螺丝钉的作品,分明是塔可夫斯基的反面。8.0/10
1.第一次听说安哲后就在豆瓣专门搜过他,不知道为什么只是看着片名看看简介和评论我就有预感——我喜欢这个导演。这次终于忙里偷闲看了我的第一部安哲,满足了!2.安哲的镜头真的如诗如画,在一定篇幅的停留中,虽然角色们没有动作没有台词,但那份真情实感观众却是能感受到的。两个小演员非常给力3.“头一次永远是这样,会撕心裂肺的痛、会呼吸困难、会双腿发抖、会想死...” 4.本片对母亲的描写不多,只有片头晚归的一幕。从孩子们的只言片语里可以得知他们跟母亲关系非常淡泊。于是他们把所有的希望都放在了爸爸身上并踏上了寻父之旅。可他们需要的是爸爸这个人还是一个依靠?我认为是后者,这个“爸爸”可以是任何人(10/10)
电影里有三种颜色:白色 绿色 黑色 有三个人:弟弟 姐姐 少年 有三个故事:家庭残缺,青春蜕变,社会变迁 有三种元素:工业(画面好冷 部队(严肃) 艺术文明(消失中)三个角色刻画的真好! 想到最近读伍迪艾伦书里的一段“史提格:你本人的宗教信仰是怎样的?和一般人一样吗?伍迪:更糟。我认为宇宙充其量是冷漠的,这是最乐观的估计!汉娜·阿伦特讨论过平庸之恶,宇宙在这个意义上也是平庸的,正因为这种平庸,所以才有了恶。并不是魔鬼式的恶,而是平庸的恶,它的恶在于它的平庸和它的冷漠。如果你走在街上,看到那些无家可归的人,却对他们的苦难漠不关心,那么你就是恶的。冷漠在我看来等同于邪恶。”
一个个大景深镜头平静地审视着画面中微不足道的个体,每一个对剧情无关紧要的场景都有着属于自己的一段故事。兀自演奏的小提琴手、冲出婚礼现场又被新郎劝返的新娘、声势浩大的升旗仪式、离犯错一步之遥的陆军小伙、落雪中欣喜的大人…姐弟俩就像那只闯入酒馆的鸡,不知身处何地一步一试探。百无聊赖的旁观者消声,注视着面前这只即将被捕的迷路猎物,只等它被抓走之后继续此前朋友间中断的话题。在陌生之地中,四伏着危机和看客,父亲生活在的德国是一个不存在的目的地,两个时代的异乡人在流浪中就此被湮没。(全程我擦这段牛批倒回去再看一遍这段绝了倒回去倒回去妈的这构图快截图快截图,两个小时的电影,我看了仨小时,一百星)
怕也不怕,手牵你手,站只是站,车无影车。先是一片漆黑,然后有了一丝光亮,这道光来自黑暗。妈妈每次都会闯入房间,打断那个讲不完的故事,我们每天都会追寻德国,告别那位扇羽毛的海鸥。再此来到月台,不再犹豫搭话,三步跳上火车,激动难以置信,唯有拥抱对方,逐渐驶进黑夜,黯淡灯光掩护,自语以饰愧疚,踏跶声彻寒夜,梦止查示车票,再灭几星夜灯。舅舅不慎透露实情,寻父之路原是幌子,下雪众人异口同声,纷纷下楼争先恐后,姐弟二人不为所动,人人驻足仿佛时间静止,惊愕袭来只得迅速逃离,再美之雪终为虚幻泡影。一直在赶路却不在乎时间,似乎漫无目的却目标坚定,迷雾之后,遥远天际,有一棵树。
人的一生都在这场短暂的旅途里了。因为有想要寻找的东西开始出发,接着不那么确定它在不在那里,你开始缓慢、有些迷失,但你知道你总要找到它,你饿了于是工作,你偶遇了朋友,仍要分离,你遭难了阴影,你继续旅行,你重逢,你体验到了不尽人意,你哭了、你冷硬了,你快抵达了,然后你像所有你听过的突然中断的故事一样,戛然而止,你在雾中看到了那棵树…一开始只是一片黑暗,然后有了光,有了海洋,大地从海洋中升起,于是有了河流湖泊,有了小鸟,有了……还有了什么,你不知道了,你只知道你找到了那棵树,你拥抱它闭上了眼,一切又回到了黑暗里。
四星半。雾中如诗般的文艺片,寻找而绝望的公路片。姐弟俩经历人间百态,结合希腊当时情况,结局预料之中。“如果我现在大喊的话,到底有谁听得到呢?”这或许就是导演想呐喊想质问的。众多漫无目的的蜗牛,向往自由翱翔的海鸥。弟弟看着将死之马的哽咽,背后是重归于好的欢乐。剧团一幕不禁让人想到日后的《鲸鱼马戏团》,飞机带走断手石雕致敬费里尼《甜蜜的生活》,又像是在表明尼采的“上帝已死”。搭车被玷污一段带来希望随后抹杀,黄衣与镜头一直都是冷冰冰的旁观者。雾中渐清晰的孤树和渐牵起的小手,画面定格后趋近于寒冷后的温暖。
1⃣️内容:life/growth奔向何处去?便是一场landscape in the mist。2⃣️结构:真的很奇怪,大二和现在看安哲完全不是一种感觉。现在觉得太剧场、太舞台、太set-up,作品和观众的互动模式有过时之感,镜头的节奏太难和现实节奏呼应,以至于没法儿换身。需要再类比下new wave的长镜头效果。和安哲相似的诗化电影,更喜《随风而逝》,或者也因后者更重视视觉美学。目前基本观点,今日时代作品基本还是要达到一个美的标准,最好的就能树立一个审美门槛,建立一个视觉体系。
树一姐姐在采访里说喜欢这部,一查结果是安哲罗普洛斯的片,呜呜呜那个欢喜!➡️这部比永恒和一日难看懂,主要也有小孩子视角的原因,小朋友是不懂如何准确表述自己想法心情的。以及看了两部安哲罗普洛斯的片子,他的特点就是大量外景,台词稀少不密集,且台词非常的“台词化”/书面化,意在营造诗意和哲学的气氛。也符合永恒和一日主角是作家,这部男青年是剧团演员的身份。但其中好几个片段我都没看懂,比如小女孩和男青年跳舞,海里捞起的断手雕塑,片尾问陌生军人要车费。这几个片段几乎是没有台词的。
固定机位长镜头+景深镜头调度和运动跟拍构成了两个基础的电影叙事语言和风格。公路电影的次主题几乎都是“寻找”,以及终极母题“我是谁?生的意义?寻找心灵的归宿”。令人真正为之动容的是,被拖着的马,没有剧演的海边剧团,断指的手,一切都显得颓废,荒芜,绝望。以及明知没有结果,明知己身力量微弱的姐弟,在这段伤痕累累的人生之旅,跌跌撞撞一直去追寻心灵的归宿,付出成长的代价,也许最终死在路上,但在理想的梦境中总有一颗生命之树屹立,也许飘渺,那是人类绝望的生命中唯一可以渴求的希望。
“起初,神创造天地。地是空虚混沌,渊面黑暗。” 圣经旧约,头两个字即为“起初”。起初我们什么都看不清,我们如在雾中行走,频频碰壁,四周一片寥落。这种寥落感,一定深藏每个人的内心,我们日后的经验、习得,会将它层层包裹。这份寥落是最无意义、最不能忘怀、又最深远的感受,它统领我们整个人生。我们所有的寻欢作乐,建功立业,爱智求真,不过是为了包裹住这份寥落。我们正如海德格尔所言,“被抛”于世。如片中我们被父亲抛弃,于是我们便开始寻找。如最初,我们被创造我们的神,逐出伊甸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