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场所》下载地址
《公共场所》电影完整版剧情简介:
主演:
导演:贾樟柯
语言:汉语普通话
地区: 中国大陆
编剧:贾樟柯
类型:纪录片 / 短片
上映时间:2001-04-28
别名:In Public
用户标签:贾樟柯,纪录片,短片,中国,大陆,中国电影,2001,公共场所
片长:South Korea: 30 min / France: 30 min
imdb编号:tt0282602
在时长约31分钟的该片中,所记录下的公共场所包括:一个郊区小火车站深夜的候车室、一个矿区附近黄昏时分的汽车站、一辆不知开往何方向的公共汽车、一个由废弃公共汽车改造成的小餐馆和一个长途汽车站的候车室(兼具台球厅、舞厅等多种功能)。
此外,影片还记录下了在这些公共空间里来来往往的人们某些时间段的行为:一个穿军大衣的中年男子一直在等待,终于等来一个年纪相仿的女人提着一袋沉甸甸的面粉从走下火车;一个老人在铁栏后极其耐心地拉好上衣的拉链,汽车把老人带走,却落下一个气喘吁吁的年轻女子,在她百无聊赖地等待下一辆汽车到来时,矿区的天空下响起钟声;如此,等等。
《公共场所》下载观后评论:
神作,值得载入史册大书特书的那种。比剧情片更有意思,提出了一种“终极”的纪录片观念。但拍成长片谁也受不了,现在这个长度正合适。贾樟柯对人物没有过多好奇,只是捕捉到了一些形象。镜头对人物没有丝毫的黏性,不打出字幕以进一步减少关联。说得严重些:人物不是人,而是“物”,作为整体空间的部分存在。他甚至不在意暴露拍摄者的身份(片中一个小孩点明摄影机的存在),因为他真正感兴趣的是空间,因此声音的在场格外重要,通过声音设计进行空间的关联。从一个场所到另一个场所,固定的空间,流动的人,面孔的力量不是表现的重点,“公共”的概念被强调了。这种观察是完全没有企图的,整部片呈现一种无为而治的状态,打破了纪录片的常规建制。纪录片可以不讲故事吗?可以。动态的纪录片可以拥有静态美吗?可以。或许,这才叫真正的原生的纪录片。
6/10 这是贾导应韩国电影节之邀在大同拍的一个短纪录片,最纯粹真实的呈现,从火车站候车厅、公车站台、台球厅、歌舞厅的场景转换,将镜头对准鲜活质朴的路人,一张张具有生命力的面孔。看到这样的影像特别能让看者沉醉于生活之平淡。有意思的是,公交站台那里正是《任逍遥》和《江湖儿女》里巧巧家的门口,公交车上的人物群像也用到了《江湖儿女》的开头;车厢式饭店外的横移镜头让我想起《天注定》东莞声色场所里的主题房;台球厅内特写坐轮椅戴墨镜打领带的大哥让我想起落魄归来的斌斌。贾科长的影像宇宙亦是妙不可言。不过总想说句实话,地下电影时期的科长还是更接地气,一零年后不管是《天注定》、《山河故人》还是《江湖儿女》,整体感觉都是微微离开地面往下够的状态。尤其期待《在清朝》,特别想看贾导如何还原一百多年前的中国。
过多强调电影对时代的记录意义会抹杀其他媒介的功劳,电影由于天然的主观意识影响及对承载内容的要求,注定了它对于现实的修饰,因此电影除去影像留存,更难得的是对于所处当时环境人物或整体社会的内心或具象突然闪现,倘若仅仅只强调时间记录的功能,那么个人家庭影像、新闻记录或新媒体时代的小视频也应受到瞩目,看不到不在于不存在。贾樟柯的本片更像是一个知名艺术家拍的后者作品,有形无神。自从香特尔阿克曼拍出《让娜迪尔曼》之后,看见即经历走进了电影,但这在中国属于王兵而不是贾樟柯,贾樟柯要的是那份时代下的小人物的风雨飘摇,是内心的走向,而不是记录时代,后一点只是导演的个人特色或待在舒适区产生的附加产物,不应喧宾夺主,也不该推上神坛。有趣的是,本片的几个场景倒是经常充斥于贾樟柯的电影。
今天看了三部城市空间纪录片里最喜欢的 -- 北京的跳脱戏谑 上海的潮湿如呓语 大同的质朴踏实 千禧年的节点造就了探索城市与市民生活的小小浪潮 彼时城市化和现代性初具规模 摄影机器更加轻便 但(智能)手机时代尚未到来 人们对于影像记录与被记录、隐私与曝光、私人空间与公共表达还没太多概念 如果放到现在这样的拍法还是被打的居多吧...“扛着相机走上街”的拍法最见功力 好几处构图如同电影 能抓住“不用调度的调度”(比如大家排队从舞厅出来那一镜)可见贾樟柯的镜头功力另外 最爱看的就是科科的电影 因为配乐总是能跟上哼唱(嘻嘻)(小镇流行乐女孩的简单快乐)
贾樟柯的镜头就是评价中国和中国人最恶毒的语言。镜头所到之处都是一片片灰蒙蒙的天,一块块厚重、斑驳的污渍,一堆堆破败、萧条的建筑物。镜头下的人个个都油头垢面,眼神空洞,毫无表情。全是一副行尸走肉的状态。以上描述不只是针对《公共场所》,回忆一下贾樟柯其它的片子,风格基本也是如此。有意思的是,这片子开头跳出一个标题《第13届马赛国际纪录片电影节最佳影片》,这让我不得不联想到最近某奢侈品牌“歧视中国,刻板印象”事件。这是十几年前的片子,或者没人能够想到十几年间一个国家的面貌能有如此大的变化。我很好奇现在让贾导再拍一次“公众场所”,会是什么样子。
一如既往的固定长镜头和运动长镜头, 镜头闯入人们的生活,仿佛素人们都在躲避着镜头,配色显出一种古旧的感觉,方言(语言)只是一个因素而不产生推进作用,构图看着蛮舒服的,隐隐约约照顾到了贾樟柯自己看中的电影的运动基因不懂骂的人是没看懂还是怎样。贾樟柯本人的理念就是作者电影,这种理念的导演导演实际上都在用自己的作品来诠释他们认为的“auteur”应该是怎样的,他们认为的电影是怎样的,所以他们拍片都是有目的的,很多时候不是在讲个故事,而是在传达一种对电影的理解诠释,和世界观;当个故事看的人自然看不懂
本片是对Kino-glaz theory(即电影眼睛论)最完美的展现!片中摄影机就如同身处公共场所的人眼,对随机相遇的路人进行短暂又肆意的侵犯,展示了类似生活中“目光长久相遇”时路人不自在的自然状态。片中录音机也严格模拟了人耳处在公共场所时的状态,记录着一切杂音又对偶尔偷听到的谈话内容不屑关注(因此本片偶尔被记录的对话全没有字幕),正如一个人并不会用心去理解自己在公共场合不时偷听到的对话。全片就像一场第一人称的拟真,电影制作设备就是沉默的观察者器官的延伸。这种纪录方式在中国纪录片中十分罕见。
贾樟柯不是说过现在吹嘘的很多创新的电影技法其实在影史里早都出现过了吗,我觉得此片就有这一态度的体现。探索影像的边界,把摄影机当作观察世界的工具,有记录也有互动,不加引导地创造叙事。甚至可以追根溯源到电影源头《工厂大门》时期,有人说《工厂大门》里出现的一切对我们现在的观众来说都已经逝去了,那么此片里发型时髦的女人、拉不上拉链的大爷、公交车里咧嘴的小孩,列车饭馆和迪厅里的人们,他们现在在世界的哪个角落呢,勤劳勇敢的中国人,都走进新时代了吗。
课堂观影1.新旧交替。车站里是来来往往离开的人,候车室的娱乐场所是各种迪厅,台球,国标。旧时代剥离后是西方娱乐文化的热潮。2.纪实美学。意大利新现实主义手法的记录影片。3.强调观众的感觉,看到什么就是什么,而不是影片告诉什么,需要观众的理解。4.中国人20c的精神状态。男人没剪标的衣服,等车时的百无聊赖,公交车上迷茫的人脸。展现时代的精神风貌。5.无画外音,对白,堪称默片。仅从影像符号,意象解读时代信息。
一天又一天就这样过去。麻木也好,快乐也罢。好像跟二十年前的他们一个会晤?一个交流?也许他们跟身边的人如狄狄和戈戈一样,一生陪伴。也许身边的人如波卓,只是偶遇。我给公交车上看镜头的他们挥手打招呼,他们眼睛一撇。他们知道20年后的我给他们打招呼吗?他们现在又是怎样的?镜头观察着他们,我观察着他们。时代或许会变,但是人永远不会。Wait for Godot.
比贾樟柯的长片更有趣味,完全是其早期作品的一个延伸,当这些乡镇里的公共空间不承载叙事,影像的本体和这些空间的本体便高度契合了。中国文化里隐私概念的缺席也间接促成了此片和同时期中国独立影像的表现力,这些千禧年前后的纪录片里不仅包含人与城市空间的相互渗透,还有人与摄像机的相互渗透:他们麻木或好奇,冷漠或友好,望向镜头的眼睛里射出刚刚萌芽的批判意识。
更像是一个阶段的素材合集而非完整影片(不论长片短片)。2001年大多中国独立纪录片还在直怼(directcinema),贾导已经在有意识地用观察式的镜头纪录人的状态、人和环境/场景的关系、时间空间的递进连结(也可以解读为积累素材)。有些“影评”从结论倒推也是过度分析意在吹捧了。看的过程学到一件事,和别的艺术形式不同,拍电影,对人的兴趣不能没有掉
公共场所对于他的美学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种空间,陌生人的在场 。1、在公共场所左右左上下移动的画卷式镜头2、小火车站、公共汽车、公交站、台球厅、舞厅3、等待家人的男人、拉不上拉链的老头、没赶上车的女人、公交上 无所事事的人们、百无聊赖的小男孩、舞厅跳舞的中老年人……都是怎样的人?长成什么样、穿什么衣服、什么发型、什么动作、什么牙齿、什么眼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