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林苍穹下》下载地址
《柏林苍穹下》电影完整版剧情简介:
《柏林苍穹下》下载观后评论:
柏林记忆,守护天使默默观察西柏林变迁,人世情感与历史伤痛。天使们更爱聆听与引导。对图书馆与片场情有独钟,前者不同思考碰撞,后者历史人物同镜(一战与二战人物同框)。金发天使随名老作家,回顾战后残破街头,死尸断壁,繁华化为泥泞,对战争悲剧与战后东西分裂控诉(柏林墙中对话与重生)但极其节制。秃头天使偏爱马戏团情,特别是假扮天使的空中飞人,法国女郎,一见倾心。在体会马戏中孩子欢笑与表演紧张,毅然入世体会人间。前半段黑白独白,存在主义与后现代思索,悲伤与痛苦也是存在一部分,纵使天使无法改变要死之人,只能缓解过程中痛苦。后四十分钟色彩,憨汉下凡,追寻魂牵梦绕的女郎,地下摇滚邂逅,结尾拍得略显刻意做作,对爱情直白表达,何必话痨式叙述,想在形而上与感官刺激平衡,反而适得其反。多谢前天使名演员帮助,引线设定。
导演说,“献给小津安二郎,特吕弗与塔科夫斯基”我真的哭了有将近半小时,这部德国电影几乎触及了我内心深处哲学和审美观念的极限。我的泪点忽高忽低但最多也只会鼻子一酸而已,从未有过一部电影像这样让自己的“理性”完全失控,就像一位虔诚的基督徒真正见到了上帝那般这是一封神性和人性同时献给对方的无字情书。天使意识流般地聆听每个人内心的细腻,同时也观察着宏观的一切——战争,爱情,岁月变迁......在震撼的远景俯瞰镜头运动和夹杂着宗教般人声的无调性弦乐的背后,我看到了具象化的“永恒”与“毁灭”,和抽象化的诗意与哲学:“当孩子还是孩子的时候,总是满脑子奇怪问题:为什么我是“我”而不是“你”?为什么我在“这”而不是在“那”?时间的起点在哪?宇宙的尽头又在哪?是否阳光下的勃勃生机不过是幻景?”
自洪荒之初,这两个天使就静静地注视着尘世间的沧海桑田,看每个人的思绪和他们的爱恨情仇。天使只以纯粹的精神形式存在,没有声色味觉,不能和人交流。他渴望做一个人,仅仅为了感受阳光的温度、墙壁的颜色、刮胡子的刺痒、天冷时双手相互摩擦产生的热度、咖啡的香味,还有时间的流逝。那些天使始终在凝视,漫长的独白使得《柏林苍穹下》更像是一篇关于城市题材的散文。诗化的语言、破碎的思绪、黑白和彩色的互换与共存,无不体现文德斯这部作品的文学色彩之浓厚。天使为爱下凡人间,本应该是一个烂俗的故事,在此处却毫不矫情。就我个人而言,《柏林苍穹下》还是在讲“爱”与“生活”。为什么电影里只有婴儿和老人可以看到天使?因为只有天真者和用心生活者,才能体会到生命中的美好。
人们陷落在时间的漩,对抗他们各自的劫,经历平凡孤独,心中总有惑:“人死了会上天堂吗?” “那当然了” “为什么?” “这里不就是地狱吗?”天使倚靠在世人的肩,贴近他们各异的脸,倾听万千心声,眼中却无色:“我可以降临凡间吗?” “你所想的没一样会实现”——羽翼竟消失,脚印亦显现。于是他问更早下凡的天使:“你能告诉我更多吗?关于这人间” “你得自己去弄明白,乐趣无穷。”并没有天使尊位可以放弃的我等凡人,要如何存在呢?在“眼冷似灰”中“心热如火”吧,留存远离喧嚣的孤独,保持追求所爱的热情。第一部文德斯,并不觉得闷的散文长诗。片末的表白:“献给所有的天使前辈:小津安二郎、特吕弗和塔可夫斯基”让人动容,电影大师都是降临人间的说书人啊~
比较喜欢英译片名,欲望之翼,柏林苍穹下也不差,取了意境。乍一看,甘茨饰演的天使从俯视聆听到投身俗世的转变和旁白反复重现的关于孩子的诗,是生命不由自主追寻鲜活的亲身经历的欲望的象征。但看到结尾字幕文德斯对小津、塔可夫斯基等人的表白,想起那个在甘茨之前堕入凡尘的美籍天使,顿觉欲望之翼所指或许可以解读为“电影”。“孩子”是电影的创作者导演自身,渴望怀有新奇的纯真感受的能力却时而怅然若失。“只有一次,因而美好的爱情”,或许是每一次独一无二的拍摄体验。影片所探讨的“孤独”,是人的生存处境,亦是作为电影创作在在每一次用影片进行自我表达过程中的挣扎和自我咀嚼。副标题不如就“致电影的一封情书”吧
即使是最平庸的人,我们看到他们在地铁独坐时、在街头穿行时,那些无意识瞬间闪入脑海的琐碎、忧虑、内心低低的呻吟都是带有诗性的,因为诗性本身就是某种意义上的不精确。但是当这些意念按照日常熟悉的逻辑加工成固化的语言之后,诗性就消失了,开始变得庸俗,这也与贯穿影片并且给予影片节拍那首诗歌《当孩子还是孩子》的主题契合。太喜欢马戏团飞人女演员从空中来到地面时那个世俗重量的镜头以及此时恰如其分的独白:时间会治愈一切,可假使时间也与我同病相怜呢?图书馆中在天使视角的空镜延伸中最终又出现了天使走入镜头,让人物走进了自己的视点镜头,这种视觉语言是全新的,也给予我们一个特殊的天使之眼。
德国群像,诗意旁白,很多台词或意识流或抒情感慨,看似散漫得没有重点,实则聚焦在天使这一极其客观视角下的社会百态,呼吸般的影像抹去德国的混乱、复杂、纠结的前史,只留下纯粹的柏林苍穹下的客观空间。天使的温柔和浪漫一方面是导演的关怀表达,一方面也是人文、历史对普通百姓的抚慰。搀扶的老爷爷获得了抒发和用文字影响世界的支撑;柔情的眼神对平凡工作中失意、迷茫的年轻人注去力量。 虽然天使客观得无法和真实世界发生任何互动,不必承担任何压力,但感受就也失去意义,为了和世界发生联系需要主动感受百味和放弃心灵的永恒自由,那位甘愿下凡体验(或受刑)的天使才是真正的勇者。
柏林苍穹下其实是部默片,只有最后天使回到了人间,影片才有了声音,有了色彩。很感激导演并没有将精神世界和现实世界放在对立面上。天使回到人间,他并不孤独,因为很多天使都回到了人间。思想的国度,人们在里面徘徊了许久,沉默了许多,思考了许多。就像是一个躲在门后面的孩子,决心跨出那到门槛,生活,时间,空间,现实,在他跨出那门槛以后,具体化了。这是那孩子的意愿,是他的决心,更是他的渴望。如果德国人用哲学武装了自己,那么中国人在用什么应对过去的苦难呢?是否我们也沉默了,或者我们说得太多了,也许又不知道该说什么,该怎么说?
电影开头众人仰视高塔上的天使,电影结尾化为凡人的天使仰望高绳上的玛瑞安。电影一直在用高空俯拍去拍摄柏林城,但是天使与人的距离却是格外贴近,他们俯下身去倾听众人内心的吟唱。天使化为凡人,终于打破了重重隔阂,此时电影的旋律也变得积极明朗。如果去看待当时的德国历史环境,也可以解读为维姆·文德斯塑造了并强调界限与隔阂,也希望去打破这种或明或暗的对抗,最后也在影片中给与了自己的答案。推倒柏林的墙之前,先推倒众人心中的砖瓦。当天使的手指划过玛瑞安的肩膀,在那一刻开始,爱情悄然诞生,天使渐渐死去。
第40届戛纳的金棕榈《在撒旦的阳光下》与最佳导演(本片)均是宗教相关。本片相较于前者尽管“什么也没发生,但却拍了两个小时,还有一大堆复杂的象征”(Peter van der Linden),却成功创造了一种气氛,令我们感到悲伤、渴望、与世隔绝,以及地球生命的转瞬即逝。《天使之城》以浪漫喜剧的类型重拍了本片,将原版里仅仅暗示出来的东西讲得一清二楚。P.S.有时在路上匆匆路过某些人、场景时也会觉得像片中天使一般感受到些东西,虽不是其人的内心独白。另,每每马戏团的象现身时总觉得一丝俏皮。
前半段给人哲学电影的感觉,后半段奔向爱情似乎一切都有了温度。无数个尘世的瞬间,不同人的生活侧面,天使聆听人们的浅浅低吟,孤独和无尽的空虚无法避免,但只要还活着,终会有感受“这种感觉好极了”的瞬间,人世间美好的事物太多了,比如喝咖啡,绘画,电影,书籍等,你只需要去感受就好,带着当孩子还是孩子的那样的热情。原来,有很多天使们被凡间吸引着而主动选择作回凡人(带着一副盔甲),体验着一切,虽一切都是世人反复的行为,但对当事人而言都可以是全新的,而某个经历中(比如爱)也可能会接近于永恒…
如果真的有天使,如果他可以看到人类一步步演化的路,他会对我们很失望吧,如果他始终爱我们,那他该承受多大的痛苦。但我并不喜欢电影的表现形式。可能是语言不通,大段的内心独白减少了我对影像的想象,而不停变换的具体影像,又减少了我对诗化的文字的想象。尤其是诗歌般的文字,用念白的速度真的没有办法,好好的体味。我最喜欢的画面是天使安静的依偎在那个即将跳楼的年轻人肩头。If there is a guardian angel of mine. Thank you.
典型文艺片,所以我看不太懂。。可以被多重解读,触动我的是真实的人生就是电影里这样暗黑,苦恼,放弃梦想,甚至自杀,死前想起自己的一生,想起走过的风景和爱的人。战后柏林,阴郁的背景,电影里的唯二亮色,一个是小孩子们的快乐,童真的孩子可以看到天使,但成年人不行,孩子们看马戏团表演的那种快乐,反战的呼吁,这样孩子们可以快乐成长。另外就是damiel 决定成为凡人 追寻爱情了。这里有对纯精神世界的孤独,看透了人世的痛苦和惆怅,但仍然愿意为追求爱情变成凡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