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塞塔/美丽萝赛塔》下载地址
《罗塞塔/美丽萝赛塔》电影完整版剧情简介:
对于在贫穷中挣扎的人们,活下去就是人生最大的意义。18岁的萝赛塔(艾米莉·德奎恩 Émilie Dequenne饰)就是这么一个命运多舛的女子。她的母亲是个自暴自弃的酒鬼,没有谋生能力,沉湎于和底层男人们的性事当中,生活的担子,完全落在了萝赛塔的肩上。
母女俩住在流动车上,萝赛塔还没能找到固定的工作,但她的心底却有着倔强的求生意念。在这样恶劣的人生境遇中,为了求得一份工作,她甚至不惜与唯一的朋友交恶。只因友情在生存面前显得太过脆弱。命运没有眷恋这个顽强的少女,她终于在人生的半路陷入崩溃,选择自杀。然而,命运又一次给了她无情的嘲笑。
《罗塞塔/美丽萝赛塔》下载观后评论:
一部现实主义、及物的艺术作品,真实再现了底层社会苦难。他们的日常生活是日以继日的单调重复:不断失业和找工作、住在郊外拖车营地中、母亲酗酒和为生计卖淫、每天穿行于禁止通行的街道和森林换鞋(雨靴或唯一体面的上班用鞋)、挖蚯蚓做鱼饵钓鱼、卖旧衣服……为得到工作甚至放弃友情,在结尾当发现母亲依然烂醉如泥,自己的努力无意义,打开煤气意欲自杀时,煤气用完了,连死的权利都被剥夺了笔记:手提摄影全程跟拍,以中近景特写为主,几无任何正反打,似纪录片;但同时影片自始至终是十分完整的第一人称自知叙事,每个场景始终以罗塞塔在场/目击为前提,手提摄影机跟拍将罗塞塔呈现为影片的视觉主体,我们只能见罗塞塔之所见,似乎客观外在的记录同时成为罗塞塔内在主观的视点。影片因而跨越了纪录片、故事片的片种围栏,对电影本体论构成挑战
影片呈现的写实主义无不映照着当今社会的挣扎:作为既得利益者的旁观与失语以及边缘穷苦阶层的挣脱和“放浪”。手持摄影跟随、晃动、多角度忠实记录贫民Rosetta的生活,她的每一天总是围绕特点活动重复行动着——去阻止母亲酗酒,在呼啸而过的双车道车流中等待穿越的当口,在管道口换上旧长靴,移开铁网栅栏的出口,挖出蚯蚓当诱饵用特制玻璃瓶钓鱼。这一切记录式的小循环与片中她陷入的工作斗争:得到和失去的大循环保持一致,都近乎无休无止。Rosetta没有给任何人任何机会去接近自己,只有那一晚,她和善良的Riquet喝完啤酒后躺在床铺上,她终于获得片刻放松——尽管她仍以一个人的方式在与生活对话。实际上她是靠近了她自己。只是对于她,如例假一般,痛总是间断式钻入身体,而此刻她手中难有可以抚平伤痛的工具。
1.如此残酷而无望的底层现实,永无休止的重复人生:跑着穿越马路,翻越篱笆,在草丛管洞中换鞋,用自制饵瓶钓鱼,还有一次次拼尽全力的过激抗争。2.达内兄弟完美诠释了“展示,不要告诉”的真谛:摇晃的手持跟拍长镜头,景别以近景和特写为主,限制性视角,充分利用画外空间的自然声叙事,零配乐(仅有一段叙境内舞乐作为唯一的欢愉时刻),对主角内心活动不作任何说明与解释——风格与内容卓然贴合。3.令人酸楚的腹痛时刻与电吹风带来的微末暖意。4.罗塞塔一路奋战,仅仅只是想要一份工作,过上“普通人的生活”,这也成了贯穿达内兄弟作品的母题(从[一诺千金]至[两天一夜])。5.吃鸡蛋的段落极具真实感,而那段时长5分多的苦苦搬运煤气罐(与环绕身边的摩托声)的长镜头,更是点睛妙笔。
【罗塞塔】可以算是达内兄弟承上启下的一部影片,经由【一诺千金】的初尝成功滋味后,剧作结构和导演技法上,达内兄弟给自己提出新的问题,并尝试解决。被动强势冲突中,人物的主动选择,复杂的人性,内在的信仰与现实的纠结;人物不停运动(不一定是行动),达内兄弟开始大量使用手持跟拍镜头,以及凌厉的跳切。罗塞塔和青年的关系最有魅力,几番变化使人物的塑造呈现出非常复杂的样貌。青年为何靠近罗塞塔稍嫌刻意,但我喜欢青年房间的那顿简餐,吐司清水啤酒音乐和舞蹈已经罗塞塔唯一一次微笑。功能性的两次落水也非常有效。一直运动,人物缺少贤者时间,在不外化的内疚后,罗塞塔的自杀合情合理。达内终究是善良的,让罗塞塔结尾可以失声痛哭,允许发泄,是对他者非常重要的尊重与关爱。
这是属于20世纪尾声、21世纪开端的一出《偷自行车的人》,罗塞塔像一头蛮牛般在街上行走冲撞的形象可以比肩自行车里的父亲。达内兄弟极其克制地白描出了这样一幅现实主义图景,电影全程无画外音乐,手持摄像机永远死死追逐着罗塞塔,罗塞塔无处可逃。“做爱去妓院,我母亲不是妓女”的宣誓;落水的呼号被母亲忽视,罗塞塔抠着泥泞往上爬;意图自杀,煤气罐却中途没气,罗塞塔进行最后五分钟的搬运。影片最后罗塞塔趴伏在煤气罐上恸哭,这是电影全程这个18岁的女孩儿第一次落泪,她哭得就像一头受伤的野兽,意义也不输《大路》。我们该庆幸这个时代还有达内兄弟,还有肯洛奇,他们始终用影像诉说着一个个最底层的现实主义哀歌,让我们在沉迷于视觉和想象之时,告诉我们属于电影的真实。
有时候会不自主的将“美”作为衡量一部电影的重要标准,《罗塞塔》真是给我这样的念头狠狠两个巴掌。对制度的批判虽寥寥几笔但十分有力,官僚主义并非达内兄弟所关注的焦点,对于罗塞塔和她所处的阶级人们而言,更根源性的悲剧在于处于权利底层的他们无法对更下一层剥削,改变现状的方法只能是将伤害转嫁给相同同阶级的对象。在这个层面,达内弱化了观众对罗塞塔道德评判的意愿,但依旧把歉疚的重担压在罗塞塔的身上,当尽力去维护一份尊严时,却不经意地失去了另一个,最后她抱着煤气罐踉跄地走回去时,放生大哭,人生中的任何时刻,即便是死亡,体面都需要金钱购得。达内兄弟的美学在这部影片里一方面有着对底层不离弃的态度,另一层效果却像罗塞塔的命运一般,被禁锢、无法挣脱。
社会边缘处所呈现出的巨大张力:一个渴望正常/普通生活的女孩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正如她在泥浊的塘里不断挣扎,企图够到岸边;而实现目标的唯一可能便是拿到一份工作,于是,不惜出卖朋友,甚至在此前朋友落水时有过更可怕的念头——他如果溺死自己便获得了一个工作机会。而最大的张力还不在于以上种种,而在于自己以为得到工作就能将自己和母亲带到正常生活/正常世界中的愿望,在看到母亲依然酗酒后的彻底幻灭。而值得注意的是,母亲的自暴自弃、酗酒、卖淫以及循环往复,恰是被长时间的边缘生活所一点一点的塑造出来的——唯此方可能在这个世界存活下来,这无疑是一个边缘人的“自我修养”。
影评来的非常的真实,它直面了生活的方方面面,特别是有关贫穷的方方面面。但是它又不追求刻意真实感,不追求用画面来给人刺激,以刺激人的方式来让人内心得到震撼。记得我看过一个记录片,里面跟踪的是一个流浪少女,其中一个场景印象很深,是她在厕所里生下孩子,场面非常血腥,印象很深。但其余的都淡化了,这恐怕就像米开朗基罗的那只手一样,喧宾夺主了。喜欢他们的不矫情、不煽情的、努力还原客观的态度。故事的结构方式太棒了。看起来是一部记录感极强的电影,但是却有一个戏剧性极强、也很煽情的的绝妙故事。我只能说这是一个真正艺术的电影。
人生啊……无法跨越的阶级鸿沟,拼尽全力只为吃上一口饭,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水煮蛋拌白开水,打开煤气阀想自杀发现没煤气要去买,死都没资格死,救命。无配乐无煽情,平平淡淡的线性叙事,日复一日的无望与挣扎。人生远看是喜剧,近看是悲剧。摩托发动机的突突声和女主角奔跑时的喘息声让人心情烦躁情绪压抑,女主母亲丢下落入水中的孩子的那段情节无比绝望。手持摄像贯穿始终,镜头晃得我头晕。很欣赏导演只记录现实而不作评价的态度,但达内兄弟的电影不能经常看,会让人受不了。偶尔看一部去感受生命和生活的重量就行。
当某件事发生时,你首先看见的不是它的发生,而是罗塞塔的表情。她活得这样竭力,姿态动作都像对贫穷咬牙切齿,睡前对墙壁喃喃自语:“你会过上正常的生活,我会过上正常的生活,你不会一成不变,我不会一成不变。”可人生的绝望像漫进血液的瓦斯,失业、痛经、酗酒的母亲、出卖朋友、被驱逐、掉进泥塘几乎淹死,你无法预估在哪个时刻会压死骆驼,坦然地咬着白煮蛋准备带着母亲一同自杀时,她在想什么呢。而这样精疲力尽的放弃,也是不被允许的,最后痛哭出声,是因为活着太累了。这个冬天好冷。
最震悚的Dogma95,摇晃度甚至比《破浪》更胜一筹。生猛的罗赛塔,坚韧的罗赛塔,硬核的罗赛塔,狡猾的罗赛塔,一无所有的罗赛塔… 主角粗粝气质和完全不着痕迹的表演,加之手持摄像机全程近距离跟拍,跟着她翻滚、奔跑、踉跄,像纪录片般切实,屏幕消失,但因此观看甚至“有罪”,陪伴罗赛塔旁却无能为力。贫穷是只能用吹风机暖肚子,连自杀也不能顺遂。「底层互害」这种词句因上帝视角而太狂妄,任何对她处境与行为的指摘均过于狂妄。罗赛塔从不表演,精力都耗于生活。
开头就是一段生猛的手持镜头,晃动制造失序的纪录片质感。全片女主都在一种紧绷的情绪与状态中,最终在自杀未遂后搬运沉重的煤气瓶和摩托的嗡嗡声中崩溃,情绪最终宣泄出来。达内兄弟的视角紧紧地跟着女主,限定视角而让声音在画外出现,从观察女主的反应而留白画面给观众想象,男主掉水和男主买饼两场戏尤其明显。全片没有配乐,最喧闹的“配乐”都来自于男主,一场戏是在家中共餐起舞,另一场戏就是那如苍蝇般的摩托声。掉水呼唤母亲和睡前自言自语两场戏令人打动。
这个女孩执拗地想通过找到一份正式的工作来改变自己的命运,但是她笨拙得不懂与人相处,因为母亲的原因封闭自己,对男人处处戒备,而且缺乏道德底线。她像个小斗兽,不断地挣扎,抗争,直到耗尽最后一口气。最难忘地是用吹风机暖肚子,作为女性,简直太能理解了。编剧对于生活的体察是细致入微的。而这样的人物形象值得载入影史。但是貌似达内的电影,一直都更注重于展现,缺乏挖掘。这样的悲剧,只能用一个穷字形容吗?应该有更深层次的社会根源需要探讨吧。